剛才區分了東亞儒家身體哲學的三種類型的身體觀
現在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就可以進入本課程 第二大的部分,那就是東亞儒家思想
中的自我概念以及自我的修持 那自我概念在古籍上面就是"己"這個字
自己的己,等同於西方的 self 從孔子講,「自我」
都被認為是一個意志方向的決定者。
從孔子開始 「自我」都被認為是一個自由的主體,所以孔子講嘛
「我欲仁,斯仁至矣」嘛,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就是說從這裡
這個孔子這個挺立的這個「人」的主體性
人之所以為人的尊嚴,也就是孟子講的
這個「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就是人的自我是一個自由的主體,而世界的規劃是源自於主體的意志
我們講孔子的時候講過,說呢,這個
世界的轉化是源自於 自我的轉化,並且以自我的轉化為基礎。
這幾乎是東亞 各家各派的儒家學者共同接受的 這個理念。
那在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
大家進一步思考,就是《論語·顏淵》的第一章,「克己復禮為仁」那一章 啟示了我們
「仁」是個人主體自由意志可決定的,而禮是社會的共同的
這個規範,那麼「仁」與「禮」之間呢,會有一種創造性的
一種緊張關係存在,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那荀子思想裡面的這個「自我」基本上是
承襲孔孟,但是荀子特別強調禮儀司法制化
強調學習,因為《荀子》第一篇就是勸學篇嘛 那麼荀子強調,這個
「欲」,就是你必須要挺立你的意志 讓你的身體呀,經由學習來
的理念呢,而納入你的身心合一之中 使那個你的眼睛
不是對的你不要看,不欲就是不要,那「欲」這個字
這個點出了荀子思想裡面,人與世界的關係是取決於自我的意志
也就是每一個人內心的抉擇。
王陽明思想中的這一個 「己」呀,它是一個身心合一、
互動,互相 滲透的,剛才我們已經講過,因此就不再念《大學問》的引文
伊藤仁齋之子 伊藤東涯,這個告訴我們呢
我們這個修心呢,要
沒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倒數第二行,不是心的運用
那麼這個像《大學》,這個講修身
然後再講正心,就是指 身與心是互動的,而心是具有主導性
那這個,陽明學者大鹽平八郎 本名叫做大鹽中齋
おおはし ちゆうさい ,他說 從這個的外表來看呢,好像呢人的
心呢,是包在身體裡面。
但是呢,他說 除了這個外表之外,還有一個道德這個層次,自道而觀之,則心裹身
身在心內焉。
就是指說人的身體的行動等等,其實是受 人的心所主宰的。
那麼這一種儒家式的身體觀呢,通觀中日韓都是這樣
那這種身體觀跟佛教的身體觀有什麼 差別呢?
在佛教最深刻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
445 卷 這個我這裡引的第一段,有菩薩乘諸善男子、
善女人 那麼講到說你在這個 修持這個布施度的時候啊,就是布施啦,你慈悲嘛
布施東西給人家,那個時候、 你如果在你布施的時候,你在念著說:我
這個是我,我在行布施,我在布施這個東西 那他接收我的布施,他說這種東西呢,就是
這個你那個自我過度膨脹,那麼 我們可以說,王國維《人間詞話》裡面不是講嘛,這個
詞啊,有有我之境、 有無我之境,他這個就是有我之境
然後,大般若經裡面就講 說啊,這一種我啊,是要這個被去除的
他說,汝應勤修,汝勤修時應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與一切有情平等共同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這是 去除我之以後的無我之境 為什麼必須這樣呢?大般若經接著講
善男子,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勿於色生貪愛,勿於受想
行識生貪愛,所以者何?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色受想行識是不可貪愛的,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法自性空故,因為一切的現象
本性是空的,所謂本性是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一切皆
是因緣所生發,我們可以說,這個用英語來講叫 dependent
arising 例如,我們今天在這裡上這個
MOOCs 的課程 是有因有緣,比如說
因就是各位,這個要參加 MOOCs
的課程,那緣呢是各位要選修到東亞儒家 人文精神這一門 MOOCs
課程,那麼因緣和合 我們呢,才能在這裡一起學習。
那麼在這裡一起學習其本身 這個現象其本身是空的,它是由於因和緣所
集合而成的,所以叫做自性空。
那自性空這一個問題是比較在二十一世紀 這一個網際網路飛躍發展的時代是容易被理解的
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非常有名的教授,一個女性學者 叫做
Sherry Turkle 在幾年前 出版的一本書叫做《Alone
Together》,她的專業呢 是網路社會學,那她說啊,現代人呢
表面上呢,你在你的臉書啊,在你的這個
微博啊,你的各種 通訊軟體裡面呢,你好像有很多的朋友
因為它這本書一開始是講,說有一個中年婦女 為重度憂鬱症所苦,有一天她在她的
Facebook 發了一個短訊 說她今天撐不下去了,想要去自殺。
結果幾個小時之內,她所謂的朋友有數百人 按贊,那她當天果然就自殺了。
她說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表面上有很多的 很多的
connection,實際上我們是 alone together 是一起孤獨。
那麼這一個二十一世紀的
網路社會學家的論點,對於我們思考大般若經的
一切法自性空有極大的啟發,古今可以互相 參照。
那因為佛教的自我觀呢 是這個樣子,是認為應該是要克服的對象
因此呢,比如說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在他的經典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呢
就解釋,什麼叫做修啊?修身的修是什麼意思呢? 「謂其數數修習,於善所緣令心安住」
就是我們呢,要常常地來修我們 這一顆心,使我們的心呢,安立在善所緣上面
為什麼呢?因為呀 自從這個地球有人類以來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呢,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都是
被我們的心所控制,而且心呢,卻不被我們的自我所控制
因此這個自我,是我們應該加以克服的對象 這一種克己的思路
與儒家的「為仁由己」的思路是有一個明顯的對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