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開始,那就是在孟子的 教育哲學裡面,教育的本質及其目的。
這個第一個問題。
在孟子的思想裡面, 啊,教育的本質不是一種向外追索
的一種學問,而是一種往內深思的自得之學。
那麼這一切教育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的目的是指向
自我主體性的喚醒,使自己不再
這個繼續生活在那種迷惘的生命狀態之中
那麼這一點就涉及到自我 這一個中外教育學,哲學
共同的平台,重要的概念,就是
什麼是自我這一個問題,自我如何轉化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在孟子的教育哲學裡面 是這樣來被論述的。
孟子主張人的生命是有
它的整體性,而是不可分割的,人的
內與外,人的公與私 等等啊,它都是有一個整體性的,是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那麼孟子又主張 在我們的生命展開的過程裡面啊,從自我
到個人,到社會,到國家,到宇宙,
這是一種,有一種,這個連續性的展開過程
也因此啊,這個孟子啊,就得到了第三點 對自我的看法。
現代西方教育哲學 都講自我的完成,叫作self-fulfillment。
那麼 所謂自我的完成啊,在孟子看來,必須要在
不同的層次,從個人,社會,到國家
到天下,到宇宙,這個不同的層次之間來連續進行,而且是一個整體,
不可分割,那麼更具體地來講啊,孟子的教育哲學啊
的兩大特徵,就是
連續性這一個概念啊,它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呢,
我稱為發展的連續性。
所謂發展的連續性,是一個developmental的觀念,就是說,一個人從自我
到社會,到國家,到宇宙啊,它是,雖然我們在
理論上可以把它分割,說是這是不同的層次, 但是呢,在實際操作面啊,它是一個連續
展開的歷程,是不可分割的。
孟子的 這個,這種發展的連續性的概念呢,體現了遠古
中華文明,至新石器中晚期以來的那一種天人合一
它是既內在,而又超越,而超越性是建立在
內在性裡面的這一種哲學思想 的特質。
那我所講的是說,孟子思想啊的一種連續性
的第二個意義呢,是指一個結構的連續性。
所謂結構的連續性呢,是指從個人的到社會的
到國家的,到宇宙的之間,這個不同的這個層次呢
它是彼此互相滲透,交互作用的 一種關係,那經由剛才講的,這一個
兩種意義的連續性,孟子啊就
建立,提高了人的生命的存在 的宇宙論的高度。
孟子講,知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也。
就是從人的心 到人的本性,到天意的了解
之間啊,它不是斷裂的,它是一個連續的這個
精神的跳躍的過程。
那這個孟子講啊 這個人道啊與天道,其實是有一個橋樑。
有一個bridge,這個橋樑呢,就是誠。
sincerity。
那麼誠,溝通了天與人的兩個不同的界面。
接著我們再來看,孟子的哲學裡面的教育啊,
它其實是一種自覺之學,也就是說自我
主體,自我的主體性的這個覺醒。
在萬章上的第七章,孟子曾經引用
古聖人伊尹的話來說,天之生
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
非予覺之,而誰也?啊,充滿了,這個,我們這個
課程剛開始講的孟子這個人的人格與風格,啊,那一種
剛健的生命力,那種以天下為己任,
以不得已這三個字作為他的這個關鍵字,那麼要
除了,你看最後一句話,他說除了我之外啊,誰啊能夠那個那個,來使
天下之民覺醒呢?那在這裡啊,兩個
關鍵字,第一個是知,第二個是覺。
數千年來,解讀孟子 為孟子作注述的人,有各種 不同的解釋。
那麼朱子的解釋 當然是一個典範。
我們知道朱子把《論語》 《孟子》跟《禮記》裡面兩章,中庸與大學合在一起
為它寫注,稱之為《四書章句集注》。
建立了 這個公元第二個千年開始啊的這個宋明禮學家
對於先秦儒學最具系統性的解釋,朱子對剛才孟子那一 句話的關鍵字是這樣解釋的。
他說什麼是知呢?就是要 掌握萬事萬物之所以如此的那個理啊。
這個充滿著朱子學的這個,的這個思想特質嘛。
然後他說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啊,要悟其理之所以然。
那麼在,我們都知道在朱子哲學裡面,所以然
與所當然啊,常常是挽合為一的。
朱子這樣的這個解釋啊,可以說更深化了教育作為
自覺之學的孟子的這個教育的主張。
簡言之,教育就是一種喚醒自我主體性 的一個過程。
剛才我用了一個主體性,subjectivity。
那麼主體性啊 這一個哲學概念可以 在兩個脈絡裡面來理解。
第一個脈絡 是主客相依脈絡下的主體性。
那麼孟子講啊,雖存乎人者,他說啊,在人的內心啊
怎麼會沒有仁義之心呢?
那可是有,這個我們看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確實就沒有良心啊,他說這種人其
所以放其良心者,就好像啊,那個你一天拿著斧頭啊
到山林去嘛,然後旦旦而伐之,那這個這個木頭當然就沒有了。
那種人呢,那種放失其心的人啊,他們白天晚上啊,
這個所想的平旦之氣,是指深夜啊
深夜大概三四點,那種差不多那種時間了,的那一種原始的氣啊 其實啊跟一般人也沒有什麼,也是很相近的啦。
但是呢,因為啊他 這個平常的所作所為,使這種原來的
好的東西啊,就這樣子流失了。
這個 主是人,人作為行動的主體
那麼客就是他日常生活的這個環境。
孟子的所謂 主體性的覺醒,第一個意義是在主與客相依的脈絡裡面來講的
那麼第二個意義呢,如果我們說第一個
主客相依脈絡下的主體性是一種對人之存在的現實狀態的描寫
那麼我們可以說,第二個意義那就是主客脈絡下的主體性
的意義呢,是比前一個意義啊,更具有一種積極性
那麼孟子強調要用主 來統攝客體環境。
那最著名的就是 《公孫丑上》的第二章嘛,我曾經講過在《孟子》整部經典裡面
那麼《公孫丑上》第二章 就好像《論語》的吾與點也那一章一樣
是最偉大、 最深刻的一章。
那孟子對 公孫丑講,公孫丑是孟子的學生裡面年紀比較大的,所以呢
他跟孟子對話的那個層次很高
那孟子對公孫丑解釋,他說我講的那種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啊
說這種氣呢,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
那麼你看,作為一個,我們過去講過,孟子之前的氣呀
有四種這個不同的進路,不論是習氣啦
這個利氣啦,兵家的利氣啦,這個 陰陽家的時氣呀,等等各種不同的氣,它有一個共同特點
就是說氣是作為一個自然物,但是到了孟子以後,強調人頂天立地
以直養而無害,那麼這個配義與道
來養我浩然之氣,那麼主體性建立了,並且以主來攝這個客
這個客體環境,那如果這樣的話,孟子說啊
形色天性也,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有的面貌比較漂亮,有的
比較醜陋,他說這個是天生的,但是呢,只有那種經過自我轉化的那種聖人呢
可以啊,轉化自己的外貌。
孟子相信人內在的精神 修養可以外顯在他的軀體上面,包括他的聲音上面
那他用了踐形這兩個字,我們過去已經學習
過,他說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充滿著那種儒家
哲學的健動的精神,這種健動的精神表現在
一個積極意義的以主攝客脈絡下的主體性 的覺醒,這是孟子教育哲學非常重要的核心
那麼這一種強調主體性的這個教育
它不僅是在一個自我內在的思想世界
運作而已,孟子認為這種主體性的教育對於
轉化政治世界,這個可以產生莫大的力量
孟子講,在《盡心上》的第 14
章說善政得民財,但是善教得民心 這個主政者啊,最重要的是好的教育
不只是好的政治,好的政治在孟子看來是比較低層次的 那麼孟子啊,在《離婁上》第 1 章
有講啊,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 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
他說一個國家最嚴重的事情是怎麼樣呢?是上無禮
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上無禮、
下無學是導致 賊民興、 喪無日的結果
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他會注重教育並且 教育是一個主體性覺醒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