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們也必須談一談「絕筆於獲麟」的典故。而這個典故不僅是認識孔子的關鍵
也可以在我們現代展現出新的意義。「獲麟」也就是捕獲一隻麒麟的事件
它和《春秋》的寫作有關,是造成這部作品終止的一個關鍵事件
《春秋》是孔子所寫的一部史書,寄託了他的歷史褒貶和政治理想
他希望能夠藉此讓「亂臣賊子懼」,以改善提升國家的處境。
雖然孔子很謙虛地說「述而不作」, 但是當然,一部史書實際上怎麼寫、怎麼編年
以誰為主軸、用什麽角度切入,這背後都有一個史家的眼光
而當然孔子不只是史家,他是以一個聖人對於這個世界的歷史的褒貶和期許 來寫作
寫到了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停筆,這就是《春秋》的最後一年
作為孔子撰述的《春秋》的最後一年,魯哀公十四年
這一年是怎樣的世界,又發生了什麽事?讓孔子竟然就此擱筆?
他為什麽不再寫?關鍵就在於發生了「獲麟」的事件。 《春秋•哀公十四年》 就這麼記載:
「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意思是說在西狩的時候捕獲了一隻麒麟
孔子就說:「吾道窮矣」,我的理想之路已經到達盡頭了。我們可以追問的是:
抓到麒麟這件事情,為什麽讓奮鬥了一輩子的孔子,竟然認為他的努力終究是白費的、
是沒有意義的,而最後全盤放棄?理由到底在哪裡?你看「吾道窮矣」,我的道
堅持了一輩子,在對這個道的堅持之下,忍受了那麼多的酸苦,那麼多的流離失所,那麼多的不幸
那些都沒有讓他放棄理想、放棄奮鬥,卻在「獲麟」這一件事情上面
造成孔子個人生命和他理想生命的雙重斷絕。 因為當他停筆之後,沒有多久,孔子也就過世了。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發人深省的很獨特的標誌,至於他到底為什麽呢? 我們可以參考漢代王肅所寫的《孔子家語》
可以得到一點理解。
《孔子家語•辨物篇》裡面說:「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鉏商,
採薪於大野,獲麟焉。折其前左足,載以歸,叔孫以為不祥,棄之於郭外。
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 『麟也。
胡為來哉!胡為來哉!』」於是「反袂拭面,涕泣沾衿」。
學生「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
『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
這故事是說:叔孫氏的車輛駕駛叫做子鉏商
這個人採薪於大野,就是到很寬廣的野外,去撿拾柴火之類,或者是
砍柴。總而言之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抓到一隻麒麟。但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是
他抓到麒麟的時候,當時並不知道、也不能辨認這究竟是什麽
所以這個故事才會被放在〈辨物篇〉裡,這隻動物他認不出來,他不知道這是什麽奇怪的東西
但是人非常奇特,面對一個不認識的對象,而他是 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為什麽你所採取的行為是殘酷的這一種
你看,他下面說抓到這隻麒麟的時候,就折其前左足
把牠的前腳,左前腳給折斷,為什麽?人究竟擁有怎樣的人性
你會有這樣子的反應?雖然很可以理解人遇到一個怪物,也就是他不認識的東西
他會感到恐懼,恐懼的結果首先就是自我防衛, 而自我防衛的積極做法就是打擊對方
這樣的攻擊力道,導致這隻麒麟折斷了左前足,也就讓牠不會來傷害你
然後之後呢,沒有傷害力的這個奇怪的對象,就把牠載回來。
而叔孫一看就覺得:這是什麽奇怪的東西?也不認識,那怪異的事情就不吉祥
於是啊,把這個不吉祥的東西呢
就把牠丟得遠一點,所以呢就把它拋棄到「郭外」, 也就是外城門以外的那個荒野,一個更遠的地方
然後這個叔孫氏他心裡大概覺得:實在還是有一個謎團想要破解
於是派人去告訴孔子說:我們找到這樣一個動物,是「有麏而角者」
也就是一個很像鹿的動物,可是牠有長角,那這到底是什麽? 那孔子就跑去看了,那因為孔子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他又非常好學
他「入太廟,每事問」,又「多識蟲魚鳥獸之名」
於是啊,他一看之下赫然發現:這隻受苦的,甚至被殺害的動物,竟然是千載難逢的
麒麟!可是麒麟是一種瑞獸 他就像鳳凰一樣,當麒麟、鳳凰降臨人間
就有如和平使者般帶來了祥瑞,為人們帶來一個盛世
牠事實上是在宣告福音的,是帶給大家祝福的。結果牠竟然受到這麼無知
又殘暴的人這麼大的傷害。所以孔子就很難過,他說:「胡為來哉!胡為來哉!」
那你為什麽要來到這個世界呢?而且一再反覆這樣的質疑,內心中不知有多麼傷痛。為什麽要來到這樣一個混亂的、是非不分的、
沒有知識的,可是又非常橫暴的人間呢?於是孔子「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孔子哭了。
各位想一想,在你們從小到大對孔子的認識裡面,有見過他哭泣嗎?
沒有。孔子的學生也沒有。所以孔子的這個哭泣的表現對學生來講,應該會有點驚嚇的。
於是學生子貢就問他:「夫子何泣爾?」 問他為什麽而哭,老師平常不是都道貌岸然嗎?本來就是什麽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再怎麼溫和,總沒有見過他哭泣嘛!
那這實在是太超越常情,學生感到匪夷所思,所以應該也很震撼
那就問說:為什麼老師要哭呢?那孔子就說:「麟之至,為明王也。」他是要帶來福音的
帶給世界和平的、王道的,讓君臣百姓都能夠共同進入到烏托邦的福祉的
然而「出非其時而見害」,牠出現的時間不對,這是一個
亂世,是一個價值病變、善惡混淆又是非不分 是一個人性非常無知又殘暴的時代,於是就「見害」
「見害」是一種被動語式,也就是「被害」。所以孔子說:「吾是以傷焉」
「是以」就是「以是」,顛倒過來,「以是」就是「因此」的意思。 孔子說:我因此非常傷痛
孔子的這個哭泣也就意味深遠。原來這麼堅強的壁壘、這麼強悍的意志
這麼高度的毅力,都沒有被世間任何力量打擊到的靈魂,現在卻被鑿開了一個破洞
然後他的眼淚就從這個破洞湧現出來
據說孔子寫《春秋》就停在這一年,魯哀公十四年。而沒有多久,孔子也過世了。
我們把這兩個事件放在一起來看,就可以感到其中的意義非比尋常
當一個人有了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堅持都被動搖 的經驗之後
你就終於能夠體會這時候的孔子,到底有多心碎。
我們要注意:雖然現在我們把孔子定位為至聖先師,給予他無比的尊崇
然而回到孔子本身來說,實際上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一個失敗者
你看,他周遊列國,這可不是到處觀光旅遊,他是努力的要實現理想,他過的是所謂的
「席不暇暖,墨不黔突」,也就是時時刻刻都在奔波、 勞頓的生活,沒有一時一刻可以真正好好地休息
而那個過程中還受到各種打擊,包含帝王的輕慢。 他甚至曾經被誤會為陽虎,而「厄於陳蔡」
面臨被誤殺的危機。
也因此《孔子家語》說:孔子當時其實是有如
戚戚惶惶的「喪家之犬」。可是連那樣一個「厄於陳蔡」,即將被
誤殺,生命懸於一線的生死交關的時刻
孔子都仍然可以「弦歌不輟」,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個人靈魂之強大、
淡定,就可想而知。然而奇特的是:連死亡都威脅不了孔子了,為什麼
「獲麟」這個事件,竟然會成為這樣重大到足以致命的打擊呢?
原來是讓孔子可以「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那一種意志力
在這裡終究受到了重重地錘擊,而出現了致命地破壞。
那數十年的奮鬥、數十年的流離失所、數十年的失望和挫折,都沒有讓他灰心的這種堅持
就在「獲麟」的這個時刻真正的徹底動搖了。原因就在於:麒麟是絕對
不應該受到這種傷害的。
對孔子而言,這樣一個神聖的象徵都被污衊、被殘害的時候,在他的心裡面就造成一個嚴重
到沒有辦法平復的創傷,而這個創傷顯示出:原來他奮鬥了數十年想要改善提升的人性
終於被證明是無可救藥。
各位請看:當這個子鉏商在獲麟的時候,所作所為是「折其前左足」
這是不是顯現出人性的殘暴?人類面臨一個不知道的事物的時候,竟然是用一種最殘酷的
方式去對待對方,這不就暴露出人性簡直是很根本的野蠻?
而孔子不斷地提倡教化,不斷地希望以仁義道德提升人性
可是最終卻是這麼無情地,在他寄託理想的麒麟身上,得到這麼大的反諷
所以人性無可救藥。並且人性不只是殘暴而已,既然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卻又還做這樣的事情,又傷害牠、又遺棄牠,讓牠受到這麼多的痛苦和折磨 這不是暴露出人在殘暴之外更可怕的一個本質?那就是「無知」
不要以為「無知」只是一個很泛泛的語詞而已,不是的。
德國的偉大思想家 尼采有一句名言,他說:他這一輩子最痛恨的三件事, 第一個就是「無知」,第二個就是「平庸」。
而這些都是人性的內容,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尼采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人性,
太人性》。他就是感慨萬千,為什麼到處看到的都是這樣一個庸俗、無知
的人性?而那些人性,又讓這些充滿人性的人,不願意去超越人性 以致一直停留在這樣一種無知跟殘暴裡面
結果就是沒有誰有故意的邪惡,沒有誰要故意地殘害
可是就在無知之下,盲目地投入到那樣一個兇惡的心境裡,施展殘暴的行為 所以無知真的是最大的罪惡。
很多很多可怕的殘忍的行為,以及歷史上非常悲慘的災難,歸根究柢都是來自於「無知」。
所以必須說:「無知」,大概是人類要在「超越人性」,做這樣的一個努力之前,
最需要先意識到的。然後好好地面對它,好好地來超越無知。而「理性」就是最重要的力量。
當然,要打破無知、追求理性,需要很大的努力
而這又違背好逸惡勞的人性,以致於在獲麟事件後 這個世界看在孔子的眼中,他終於覺得:數十年的奮鬥
已經沒有希望,沒有任何轉圜的可能,沒有一絲一毫救贖的機會
於是就在這個時刻,萬念俱灰,放棄對這個世界的期待。
《春秋》沒有人看
也沒有人去做努力,所以再寫又有什麼意義呢?而這樣一個以理想作為生命
所有力量來源的人,當他一旦放棄理想的時候,也就等於放棄
生命。當他的理想之光不再燃燒的時候,他的生命之火也就跟著熄滅,生命也就走到終點。
所以從某一種隱喻來說,「絕筆於獲麟」就是宣告: 孔子不想要再繼續活在這樣一個亂世裡
這個亂世不一定是戰爭的時代,而是人性顛倒、價值病變的混亂時代
這就使孔子感到真正的窒息,覺得沒有必要再奮鬥了
於是萬念俱灰的孔子放棄他的志業,不再「述而不作」。他連「述」
都不願意再動筆了,那他的生命也就畫下句點。 可以說,對孔子這種人,放棄理想就是放棄生命
於是獲麟事件後,孔子停筆,接著就逝世了,離開了人間
這樣的絕望,沒有身歷其境的人是不能體會的,而要身歷其境的前提
是你首先要先用百分之百的生命,以數十年的精力跟努力來從事的一種理想、追求。
但在孔子這樣一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一顆巨石
也會終於不敵這樣一個獲麟事件所帶給他的打擊
可想而知,孔子已經忍受太多,而獲麟事件就成為壓垮這隻駱駝的一根稻草。
那當然必須說,其實不只是稻草,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悲痛的沉重打擊
當然我們前面說:萬念俱灰的前提就是要有全力的奮鬥,而且要是堅持很久
甚至終其一生的奮鬥。
但是這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所以能夠體會孔子絕筆心情的人,也應該寥寥無幾
但是李白是了解的,所以他這裡用「絕筆於獲麟」來表達自己的意志。
雖然在這裡,李白是充滿了盛唐的
氣勢,以及跟他的個性可以共鳴的一種昂揚,跟孔子的那時候的絕望
並不完全一樣,而我們以急功近利的現代人的眼光,來重看獲麟的典故,也許也發人深省。
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到了逼所有的麒麟、鳳凰,包括所有的野生動物都快活不下去的狀態
如果孔子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他恐怕很早就絕筆了,不必等到七十幾歲。
就此而言,人類要做的是真的要有很多很多的努力,而這個努力的前提是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該死的重要,好好地尊重每一個生命,了解他們,珍惜他們。
說不定其中就有麒麟,因為被我們珍惜了,也被我們感動了, 牠覺得我們這個時代很好,於是把一個盛世帶來給我們,這也說不定
所以這其中,應該是有一些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好好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