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音乐] 我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生二年级,我叫任家,现在的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
然后从 2016 年 1 月 1 号,开始我们在做一个关注摄影的 公众号,它的名字叫 《黑书》。
其实,我们整个在做 《黑书》 的团队,我们一直在合作 在大学本科、 研究生期间去做一些片子。
大家都知根知底,做片子就那么几个人, 然后要写字反正是找他,要拍片子反正是找他。
于是,我们就在一道做了。
然后,到 15 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觉得 我们想做一个自己的频道。
就好像一直在帮别人拍片子,没有太多的意思。
我们想为自己做一点事情。
然后,那个时候就会觉得,我们都是一群很喜欢摄影的人,很喜欢图像、 很喜欢影像。
然后又觉得,现在市面上的跟摄影有关的公众号,好像他们没有做出我们自己想看的内容。
不管是形式上、 还是内容上,它们可能没有用视频、 可能是视频做的不好看,可能是 他们采访的人不够有趣,这些不管。
那第二个理由是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去 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把它输出出来。
第三个理由是,我会觉得 现在大众对于摄影的理解会比较简单,会比较无聊,我们想要做一个更加有趣的事情。
所以其实我们在做的时候,始终没有去,其实最初在做这件事情 的时候,我们没有考虑所谓的受众的需求、 或用户的需求,我们完全在考虑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们也没有太去想别人会给我们贴什么标签。
对,然后就,第一次,选了一个学弟 做了一条 demo
>> 每张照片都是一个鬼魂,不按下快门就永远的消失过去了。
黑白有一种惊人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其中的影调的变化,可能更加接近于记忆的本质,
[音乐] 14
年的暑假去了很多地方, 沿着长江而上,然后顺着黄河而下,到了甘肃青海那边,
我就突然想骑车了。
第一次旅游的时候用的是 5D3,
带了一个 50 的标准头和一个 24 的广角,我真正带了它出去集中精力去创作的时候才知道, 那个机器并不适合我。
然后,第二次带的是一台 Leica 的 M7 和理光的 GR,
我从 巩义县到登封的路上有很多大山,客车经过那些
大山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采石场,但是当天天色已经很晚, 我就决定第二天再折回去。
然后第二天折回去的时候,在半路看到那个羊市, 场面极其的诱人,远看的时候,
你会觉得,这充满了油画一般的质感,但是真正进入到那个现场,你会闻到 很多血腥味。
遇到某种暴力的东西,我会毫不犹豫的去
向它挑战,因为它让我很难受,而且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
其实我进到那个地方非常尴尬,
因为我特别的突兀,拿了两个相机,那里都是一些 卖羊的人和收羊的人。
我并没有 很凶悍或者怎么样,而是非常冷静的一张一张去拍。
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去拍人家,我凭什么去拍人家,当时在一个商场的 地下室一样的地方有两个
送餐员吧,我就直接冲了上去,端起相机就拍了他们,然后其中一个就愤怒的看着我。
当时我感觉很羞愧,因为他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为什么要去拍他这个问题。
[音乐] 最初的时候我很怕拍人,我拍的都是背影,全都是背影。
后来我拍睡着的人,再后来我就暴力街拍,
到现在的话,怎么说
我可以很坦然,可以很空灵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因为之前我会带情绪,现在我只带一样东西, 我觉得就是尊重。
我会很安静的拍下他们。
我没有特别的去期待他们会不会与我交流,当然也没有特别的恐惧他们会拒绝我。
我只是很坦然的去面对那个发生的瞬间,
>> [无法识别]
>> [无法识别]
>> 当时是在香港那边得了一个
校园摄影的奖,然后我当时就去香港领奖。
然后那时候正好碰上了占中。
>> [无法识别] [无法识别]
[无法识别]
>> 然后我住在旺角的那个小旅馆,刚好
楼下就是占中活动的最集中的那条街道。
然后每次上楼下楼都会路过那儿,路过那儿就顺带的就拍一些东西了。
当时我手上没有照相机,就一个手机,然后就不停的 拍到没电。
然后上去充完电又下来拍, 在城市当中行走拍摄的时候,
内心可能更有一种被固话的观念性的东西,
对它的一种排斥,但是又不得不在这个空间里面生活, 城市里的人都像鬼魂一样那么神秘。
相机 更像是一种,一个出口,通过摄影这个行为,这个方式,
可能会达到某种非常亢奋的感觉,纯粹的进入到这个行为当中去。
那么我和这个城市之间的这种疏离感,或者焦虑 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消解。
相机和我,我对相机,相机对我都是诚实的。
这点非常重要。
他当时抽着烟, 在那扇窗子的背后,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
然后我就把手伸了上去,这是我自己的手。
这有什么欺骗的,我的手难道不是手吗?我不觉得这是有什么欺骗的东西在里面。
我不想表达什么东西,只是一种直觉、 一种感觉。
我觉得早期的来说,更是 一种思考,但现在的话,我更
倾向于直觉。
我觉得用中国一句很古典的话说,就是 万物皆备于我。
我并不想因为这个相机把世界变成一个客体。
比如说我和我 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真的会在某些瞬间,感觉到她无与伦比的美丽,我也想去
拍下来,但是更多时候我还是收住了。
我宁愿让这个瞬间流逝过去。
我并不想让我的生命完完全全的都透过那个镜头,
我也想看一看取景框外的世界。
我在我的视域 在相机框这个小小的空间里面,看到了这个固定的画面,
对,它是以,是以一种很强大的方式把事件 固定为一种可观的东西,
一种可看的东西,但世界本身真的是 这样的吗?没有一个瞬间是真正存在的。
按下快门以后一个 仿佛是瞬间的东西就被定格下来了,它真的是个瞬间吗?
他们既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
现在的话,更加注重于 或者说,更加能感觉到
一种可能性,影像的可能性。
这才是我觉得这才是现在摄影对我来说,最有魅力的地方。
[音乐]
>> 然后做完这条 demo 之后,我们就发现,我们好像找到我们要做什么了。
一开始我们对于这个公众号的,视频也好,文字也好,完全没有概念。
对,但是也是运气很好,我觉得找了一个这样的,一个独立的摄影师。
他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以及 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明确说我们想要找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他可能是一个
有点去商业化的,他有很强烈的个人的色彩,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我们是要找这样的摄影师去,去给他做专访,来表达一些我们对于摄影的理解。
那做到现在之后,会觉得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最多的就是 情怀、
逼格 观感、 观或者是怎样好看之类的。
对,但其实我觉得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标签就是,呃,认真、 不偷懒,以及对于细节会比较重视。
我们从 2016 年 1 月 1 号到现在一共有做了 14 条原创的 推送。
我们有这么几个版块,首先是独立摄影师 那他,比如说有一个叫拉黑的摄影师,有试焦
像这样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 可能都是我们所谓的小镇青年这样的标签
然后他们在探讨的是,自己跟城市、 跟乡土、
跟故乡的关系 然后我们也做过有三期是讲上海这座城市里有三个摄影的直人
他们开了三家店,分别是卖宝丽来的,有冲印交卷的,有做暗访的
>> 胶片吸引人的地方,我觉得在于 颗粒的透气感。
它不清晰,它也不完美 但是它有它的味道所在
>> 然后还有像我们有做女性视角的主题
>> 四十岁,它从生理上面来说
其实就像一朵花,它已经开了最盛的时候 接下去就是它衰败的一个过程。
>> 有做新闻摄影
>> 一张好的照片,你看到那双绝望的眼神的时候
瞬间的情绪很强烈地传达出来 新闻摄影其实是真实的,但是它不一定是客观的
>> 然后我在
台湾的时候还做了两个台湾的摄影师,有一个是在台湾做了一个 艺术喷绘的一个 studio
,然后他自己也非常喜欢拍照片 他把自己所有的照片全部在互联网上公开了、 共享了。
就是他的,放弃了作者对它拥有的版权 [音乐]
>> 不管是景,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光线
甚至那个时候的存在心里的感受
那件事情,我真心的希望它,用某种方法做一个留念或者记录的时候 我就认真地拍一张照片。
>> 在台湾采访的第二个人是阮玉忠老师的儿子 他从去年,前年开始用手机开始拍照片
也是个很有趣的人
>> 我的一开始摄影就是从手机开始 把照片输出到
125*125 公分,解析度都很好的时候 我才意识到说,啊!那我可以做好多事情
摄影就是这样子,当你都准备好的时候,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
你意想不到的,你好像窥视到,抓到一点点时间的秘密
>> 所以我们会做的是
我们其实没有会局限自己的主题选在哪里。
因为摄影它是一个可以跟 可以跟我们所有想关注的主题沾上关系的一个媒介
对,我们想去探讨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做跟纪实、 跟新闻摄影、
甚至是跟记录片有关的人 对,当我们想要探讨的是个人风格啊、
艺术啊之类的,我们就会找那些 非常有意思的人,或者是我们想探讨生活方式的时候
我们就会去找那些正在用摄影去谋生,然后他们有一家店很漂亮这样的人,对 其实这半年以来,我们还在
我们依旧在使用的是一个,就是个人身边的资源,就是 好像我们这十四个人真的就不是朋友,就是朋友的朋友,所以在找起他们
有时候是,有时候是我拍的这个人,他会跟我说"我有一个朋友很棒,你们要不要跟他聊一聊。
" 那有时候是,我去冲交卷的那家店,它突然搬
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然后我觉得他们店很漂亮,我想去给他们拍一个小片子 那,怎么找到他们我倒觉得 不是最有意思的。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群人他们有个共同特质,就是
他们会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他不会去随波逐流,有自己的一个比较强烈的价值观的判- 断的方式
对,他们的个人的风格比较强烈。
对,这跟我们也会比较像一点 我们其实做《黑书》,是,的确在采访不同的人
但其实我们也是在利用这个平台去输出我们自己对于摄影的理解
只不过如果始终靠我们自己去写,靠我们自己去拍,那肯定会枯竭,所以我们会去采访很多我- 们喜欢的人 对,把它们放在这个平台上面。
最初其实就是想用采访这个 方式。
因为会觉得摄影师,如果我们对他进行某一些场景还原的话 有点不是很真实。
因为以我自己的个人经验就是,当我在拍照的时候 如果有另外一台机器对着我,我一定不知道我在干嘛。
我觉得摄影,有些片子里可能会看到一个 摄影师他拿着一台相机在街上走,然后去拍所谓的街拍 在这当中表演的成分其实还蛮高的。
对,我会觉得我们就用最直接、 最简单的方式,让他去叙述他跟照片的
一些思考、 一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他自己成长的经历会比较有趣一点
对,我们的,我们会去看很多现在所谓的短视频 《一条》也好,一些仿照《一条》做的人也好。
其实《一条》 它现在做的片子,它越来越少用采访,而是一个可能我跟你先聊半个小时,我写一封稿子给你
它然后让那个人把他念出来。
那他这样做当然会比较 高效,会提高他做整个视频的效率
但是我们还是会去用采访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然后
对着那一万多个字的稿子,去剪一份五分钟的片子的这样一个非常繁琐
但是我认为会,更加具有人味,人性和一个人情味的一个方式 去做这个片子。
因为我会觉得当我看到念稿的时候会觉得这不是这个被访者
他在用一个很机械化的方式去读那些文字,但是
当看到采访的时候,看到他活生生,会感觉是你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那为什么我们会用黑白以及一个其实是反向的 就跟传统的拍摄采访的方向是反的一个方式,去采访这些人
如果说直接一点的话,就是其实我们第一次在拍样片的时候 我们也用了三个,有两个正常的机位,一个是反向的机位拍我们的一位学弟
但是那两个正常机位把他拍的很胖 那个反对来拍的机位会比较漂亮。
对,但是 对,因为我们把另外两个机位给删掉了。
但事后会觉得其实这样反向的拍摄,会让人感觉一种他在跟自己对话
他在思考的感觉,而不是一个他在普通的说,叙述给我们的观众听他的想法 那个会很棒,然后我们之后都会把它反过来拍。
对,有一个机位是正的,有个机位是反的 还有就是为什么是黑白?因为会觉得
对,我们如果引用某一位同学的,也就是我们第一位摄影师的话叫做,一旦我们把照片调到黑- 白,我再也不想改过来了
我们要把他的视频调成黑白之后就质感非常棒 然后会发觉如果摄影师都不能接受自己的采访是黑白,那没有人能接受这件事情
对,所以我们干脆把所有的人之后再拍的时候,就都是黑白的 包括我们做情人节特辑的时候,我们三个很好看的女同学,或者是
姑娘,对,她们在镜头前最后还是做成黑白的,我们不想要彩色,在采访 的部分。
>> 肯定有一张好看的。
但是除了他没有人跟我去 拍 100 张照片呀!
>> 我们俩以后能在一起,那我自己 单人的婚纱照由他来掌握。
如果 我们俩最后没在一起,那拍我的我也希望是他
>> 我觉得这个形式是我们的一个标签了,对,我们不想再改它,就是一个简单,非常朴素的、
灰色的背景 非常简单的一个三点的布光,然后黑白的采访,有一个方向的镜头
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访谈和采访了,如果这是我自己的,是我们自己的频道,我们不想再-
去听别人想要什么 我一直觉得这样反向的拍采访,其实是蛮好看的一个构图,只不过大家不喜欢
那我们会对字幕要求到每一帧,它出现一定在他讲话那一帧,它结束也在它消失的那一帧
像这些要求可能,以及很多做短视频不会去在乎这些事情 它们字幕会很长,一行在上面
因为开始会刷脸吗,其实就是。
那我们进入一个 高峰之后会慢慢进入平稳期,可能不像最开始那么高
但是在这半年当中我们也做出过一篇 100000+
非常意外,其实没有想到会有 100000+,但是。
>> 就是情人节那次。
>> 对对对对,情人节那次。
它在晚上九点发布的 然后到我睡觉以前,我看它已经过 50000 了,醒过来之后它过 100000+
了 然后我记得很清楚,它,我是在停完车,去拍我下一个采访对象的时候
我停在双层的车位上面,它 就停在一层,我看到 100000+,我在截图。
突然我的车被升起来了。
就那个 汽车管理员他没有发现我在车里,然后开始敲玻璃门说"师傅,我还在车里,你把我放下去"。
但那时候很开心的 >> 拍 100
张肯定有一张好看,但是没有 除了他没有人跟我去拍 100 照片呀!
>> 我们俩以后能在一起,那 我自己单人的婚纱照,由他来掌握。
如果 我们俩最后没在一起,那拍我的我也希望是他
对,因为他是最熟悉我的人 由他自己亲自操刀
>> 过年的时候,放一个三脚架,然后大家都坐在客厅的长椅上,拍 拍了一张全家福。
宝宝也会很感兴趣去拍。
我们也会去引导她,宝宝按这里,就按这里
[音乐]
>> 我们在一起上现代汉语课,然后他有一天偷拍了一张我穿着衬衫的样子 的照片发给我。
当时我还以为他是小变态。
他说我穿的 衣服很好看。
我当时看了这张照片就知道他肯定 是喜欢我。
但是也没有生气,挺高兴的。
>> 他是怎么样的手段来勾搭我呢?就是 给我拍了个
MV,拍东西的时候他就会过来帮我 弄弄头发,这个时候两个人是比较亲密的
心跳会加速,对。
>> 我觉得老公做摄影 师能够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件非常美好的 事情。
>> 有一次,我在跟宝宝 洗头发,当时小孩子的表情,还有动作也是非常自然
没有我在内,但是由我在帮宝宝洗头发的 手在里面,其实也等于说是我在陪伴宝宝
>> 前段时间他去 PPAC 参赛的那张作品是获奖的。
我是裸着上半 身的,然后一张背影。
桌子上呢,有车厘子跟一串珠子,这个是他设计过的,他也把 那张作品印出来送给我了。
因为,对,这个关系也不一样,他是编导,我是学音乐剧,所以
我们俩可能在一起碰撞工作的时候,还蛮默契的。
>> 第一张是我们第一次一起出去
的时候,在地铁上拍的一张合照很好看,那是我这辈子以来最漂亮的一张照片,那后来花了- 几千块钱
把那个相机卖了,我都不知道了,我还生气问他。
觉得有时候看到他的相机就好像看到他一样 >> 去年四月份去了趟济州岛。
他也是蛮花 心思的。
他还拍了一个,一个小小的就是济州岛花絮 大概三四分钟的,他剪成了一个很好玩的一个影片
[音乐]
>> 他天生就是摄影师
他左手永远都拿着相机,想起来就拍。
>> 他也会主动跟我说 帮我拍几张工作照。
我说哦。
我说你不说我也会拍,对 我也很喜欢去陪去各个地方去拍摄,他很专注 非常投入。
一投入嘛,然后我也会觉得蛮帅的
>> 我老公经常会去抓拍 看看平时的生活。
因为平时的生活还是最自然的 有些比如说,在厨房间洗碗的照片呀,和小孩子一起玩的照片呀,这些
>> 他那次拍些,拍人家那个人家私房照的时候是,PO
完朋友圈 我才看到的,其实我是直接有点生气的。
你提前跟我说其实我会让他去的 >> 他摄影这件事情的话,一直都有很多坎坷,没有我支持的话 我觉得他会很孤单。
>> 收入不稳定,其实应该都会有吧,他还算是一个有责任感 的人。
他还知道要养家庭,要养自己的女朋友
>> 他未来一定是当摄影师,当自由 摄影师。
我就说那干脆我就做你的小助理好了,帮你扛器材。
我跟他在一起 可能会过穷日子、 过苦日子,但是我觉得他对摄影的这份专注还有热爱
会激励到我,而且我们对我们的未来也 非常有信心。
>> 我们宝宝有时候会拿着照相机去会比划啊,看看啊
真的就像大人一样模仿,感觉 特别有趣。
>> 带我去胡吃海喝、
带我去周游列国 带我去周游列国的时候,带上相机多拍一点照片
留下多点我们俩生活在一起的痕迹
>> 如果我宝宝以后长大了,也是摄影师。
我觉得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 骄傲的一件事情。
>> 有一次我们谈到了登山 然后他就说,人总是死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
他就低头看了看肩上的 相机说,我是死在它的手上呢?然后又回头看了看我说,还是死在你手上呢?
当时我就骂他不吉利,但他马上就接了一句话说我还是更喜欢君儿一点
[音乐]
[音乐]
[音乐]
>> 然后之后呢,我们由于做出一篇 100000+ 之后,反而我们后来会对一些热点、
对一些节日希望去 抓住它,希望再造一篇 100000+,之后就没有成功过。
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就是 我们在最初做的时候 ,其实就没有太去考虑我们的用户的需求
反而我们在做到后面,为了点击量去做的时候,它没有达到,或它达到了,都不会太满足自己
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内容上面,让这个内容本身的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而不是最后的那个点击量。
对,按照崔永元的话就是,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吧 那其实按照现在来说,点击量其实是万恶之源。
我们到现在都无法做一件事情,叫做我们片子 出来,文稿出来,我通过片子我们添加了多少故事点,或者说如何剪辑,稿子怎么写,用-
什么形式 来估算出点击量绝对不可能,它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事情
就比如说我们有一个选题,做的是一个 40 岁女摄影师,她把镜头对准了同样 40
岁的 一群妇女,对,然后拍的是裸照,拍的是身体摄影
她为了传达一些她自己的观念
>> 1976 的展览,一共有四个环节,一个是视频的采访;
一个是肖像的拍摄;一个是身体的拍摄;一个是纪念物
最后就拍了三十多个女性,她们对四十岁这件事的认知,带给我很多启迪
别人说,女人四十了有四十不惑嘛,但是我觉得我一直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 其实对生活的、
岁月的恐惧,还是依旧在 但是我们都觉得到了四十岁,以前我们看得很重的一些东西
到现在就觉得不那么重要了 追逐内心从心而欲,开始变得重要 起来。
因为你四十年下来的一个经历 你对一个生活的掌控能力,肯定是有
自己的一套方式,恰巧是因为人生它的主题是无常
所以四十岁可以说是我们女人的一个新的开始
再去迎接一些新的事物的时候,你会有完全不同的一个态度 这也就是人生精彩之处。
>> 那这篇东西 在微信当中的点击量,其实不是很高,大概就一万五千左右
但是腾讯视频里,它就冲着 一百五十万去了 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腾讯视频在它的客户端内自己产生了这么大的阅读量
对,那包括像我们在做白色情人节的时候,我们为了告诉我们的用户说我们不是一个心灵-
鸡汤账号 我们特地做了一个我前男友是摄影师的专题
就是我们之前做了我男朋友是谁,使大家觉得,哇!摄影师好棒!我觉得摄影师男朋友真- 的好好。
那些不是的,摄影师 男朋友会给我带来好多痛苦
>> 因为拍照的人是你熟悉的人,所以你能在最放松的时候给他呈现一个状态,我觉得这是
你和镜头下面的人的一种默契。
>> 可能对于我来说,我不会拍照其实算是一个比较不称职的男朋友吧
然后这个也是其实我一个遗憾,最后也没有真正真正把摄影给学好 然后给她拍一些比较漂亮的照片
>> 我们是在新天地那边有拍一组照片,等我们分手了
我经过那个地方的时候,巷子里面是空的 那时候眼泪就差点就掉下来了。
那些甜蜜的画面还是会回想的起来,然后 再一年路过的时候就,就分开了
>> 我们做那样的选题之后,后来发现点击量
它也没有冲到 100000+ 去,最后停在了四万多,对。
那我们之后的,后来的分析是 这篇文章所有在谈恋爱的人都不能转
因为前任啊,我怎么可以转给我现任看我前任是怎么样,对不对? 因为我自己是单身我没有想到这件事情。
当我发出来之后,我一个同学跟我说:任佳,这次我不能帮你转,我有男朋友 我就想到,哦,这个出事情了。
大家好像谈恋爱的人不能转这种文章,对 那最让我们意料之外是母亲节,我们也为了抓热点去做了一个母亲节的专题
>> 如果有个节日是母亲节是用来干嘛的呢?是用来庆祝妈妈生我这天
>> 为什么你觉得妈妈生你这天应该要过个节呢?不是你的生日嘛?
就是要庆祝一下,因为她生我的时候,她都会很痛,所以要庆祝一下,让她开心开心
我就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画很多爱心,涂上颜色,留着全给她
>> 它点击量就刚刚过一万
后来我们发现可能大家不太爱看别人的妈妈,大家比较爱看的是自己的妈妈,所以自己秀妈秀- 的很开心,但是别人的 妈妈怎么样我不管。
所以我们之后就会觉得还是回到对于内容的把握,因为内容我们相对来说是能握住的
我们怎样去做成的片子我们希望传达什么?这条片子本身的价值我们是能够掌控住的
但是,去纯粹地博点击量其实是一个 会让人丧失目标的方式,对,你其实不是为了那个数字去做它的
我是为了内容去做它的,我专心去做的内容的时候,我相信它的那个数字会变得好看起来 那它真的变得不好看,我也不是那么地在乎它,因为我们做出了我们自己想看的内容。
对,我们会一直做下去 会做摄影师,会做纪录片,会做电影人,就是跟影像有关的所有人吧
那首先这个选题是,它的选题的范围非常大 很难说我们把它做枯竭掉,一年两年的时间都可以做下去。
那第二 其实是我们是有精力去你按照比如说每个月
两到三条的速度去保持更新的,那这件事情也会让我们自己得到一个心理上的满足吧 就比如说如果我们做一个
studio 去始终拍着片子赚着钱,我们会赚越来越多的钱,我们会拍越来越贵的片子
但是很难想象比如说三十岁四十岁还在做这件事情,这个是很恐怖的
我会觉得到那个时候如果还在以这个方式赚钱会非常地空虚 但是如果我们之后会有这么一个频道,会有这么一个品牌,我们始终为它去努力
那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至少现在会觉得这样,对 所以我们会一直做下去,这件事情
我们其实不全是一个以视频为主的媒体,我们的文字写的也非常的好
我们写文字的姑娘,我每次说到她我都会说她是可能复旦 往前推五年最会写字的人之一,她真的是值得被这么说
所以说我们其实,我们只是正好用了视频这个载体,我们不像有些可能现在
现在创业的人他们会看到短视频很火,我们要冲进去,我们要去做,抢占市场,然后 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
我们不是这样一个团队,我们是 自己想要表达,我们用了这个视频的形式,用了文字的形式和照片的形式而已
这是不一样的一个出发点。
那对于可能第一种 说我们要去抢占市场,我们发现这个很火才去做,他们很多人从纸媒甚至
跳到视频媒介想去做东西,于是就会看到很多现在所谓的公众号和视频做出来其实很不伦不- 类的东西
视频它是纯粹的一个形式,我们在看的其实 它背后的内容以及创意以及我们在传达的一些东西
而且其实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做成视频 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当我打开一个链接
我看视频我还需要再点一下,但是我看文章我可以直接往下看 以及看视频的时候你是一个线性的观察,线性的观看你是
没办法像文章那样我快速略读,快速地阅读这一段我可以进入下一段
视频这个东西我只能一秒一秒往后看,当然你可以快进,但是这样一会直接跳脱掉很多的内容
那其实像我比如说有时候看一条也好,看一些其他的视频内容
我会觉得我看到一分钟两分钟我就把它关掉 但是有些比如说比较长的片子我就不想看,后来我想通一件事情
其实并不是因为它长或短我愿不愿意去看它,而是它单位时间所传达的信息量是不是足够多
或者说它没有太多,是不是比较适合,以及它整个叙事和情节它是不是符合我的
观看的一个习惯?就是它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它这个人是要有变化的
它不能是一个纯粹的说明文,我在这边做这个杯子 我在这边做这个杯子,我把它做得很好看。
那可能我看前面,我看到那个杯子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但是它如果是我做的这个杯子,我遇到了很多困难,然后我发现其实我最后
想做这个杯子的时候初衷完全错的,我打破自己重新来做,那就会比较吸引我去看下去 当然是觉个例子。
现在很多人去拍生活方式,一个人做一个杯子 然后把它卖掉,对,好像观众爱看的也很多 但是那个好像不是我们想做的东西。
你可以说我做所有的东西是为了自己,我为了 我为了自己喜欢去做,但是媒体就是这么
残酷的一个现实,就是你真的要靠你的点击量去做一个评判,看你是不是成功
因为你的,就是关注量不够多,你做的东西没有被足够多的人看到
对于一个媒体或媒介的内容来说,本身就不是一件成功的事情。
我们现在 其实我对我们自己的流量还是不是太满意,但其实相对于我们的观众来说,我们的流量其实已-
经还蛮高的 但是我还是不是很满意这件事情,我们很辛苦地做出了一条片子,它可能就只有一万,甚至-
现在可能 八千九千的人才看到,对,我觉得我们的内容是完全对得起篇篇上十万加这件事情
但是可能我们现在的渠道也好,我们的这个关注量也好,并没有一个 优势资源的一个引入。
我们有一个负责运营的人 他经常会跟我们有意见上的冲突,因为从运营来看,数据是一切嘛
但是,我们是一个把内容价值放得很高的团队 所以我们这样会有一个冲突。
我以前是深深地相信内容为王的一个人 我会觉得我们能做出好内容,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我们的核心资源,后来我发现媒体不-
是这样的 媒体不全是这样,我觉得媒体真的是要两条腿走路的,就是它是一个急需要钱的东西。
然后它对于渠道和对于平台的依赖非常地强大 那有平台、
有渠道的人会高喊"内容为王",因为他们做不出好的内容 那像我们这种能做一些内容,也不能说好,也能做一些内容
的人其实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会觉得我们这个东西很好,一定会有人看,谁告诉你一定有- 人看的?
就是它需要平台和需要资源去推动它,去推广它
刚开始做的团队,或者说一个我们所谓的自媒体团队,去问他盈利模式是什么,是一个蛮残- 酷的问题 他自己也想不明白,因为整个媒体里面就是这么奇怪
那有些人可能会跟你说,你看一条可以卖东西啊,对,它卖东西其实变成电商了 它跟纯粹的媒体和内容的生产的关系是发生了变化的。
你要在一个纯粹的媒体或者是,不能说纯粹 在一个普通的媒介当中,你要让它产生盈利模式,那无非就是有很多人看,我可以做广告
我可以冠名,我可以写软文,就这三个方式,没有了 那我会觉得我对于媒体的盈利模式
我会觉得我现在是一个看穿掉的一个状态,它不管是一个大的还是一个小的
那所以说,回到最初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媒体是一个好的媒体,或者说什么样的媒介内容是- 一个好的媒介内容,我会觉得
在它流量大的情况下,它的内容本身是有价值的,那这个非常困难 非常非常困难,我们是无法去教育我们的用户的,他们爱怎么样怎么样我们不管
所谓的自媒体就是一个商业媒体 那大家好像被所谓的自媒体这个"自"所忽悠了
感觉一个媒体可以从小的开始,慢慢地做大,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媒体就是应该直接钱砸进来,变成一个很大的平台
然后我再开始想后面的事情,那现在由于有一些 凤毛麟角的人他成功了,会让大家觉得好像这是一件能够达到的事情
于是我开始做这件事情,我也被拉到了很多群,所谓的原创内容生产群,都是学生
包括像南都的一个粉丝群,有很多学生都在那边 写着日记,发着公众号,我有一天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会开始做这件事情?
我会觉得,如果你只是想写写日记
想卖弄一下文采就去博得比较大的点击量,成为一个自媒体,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不要轻易地去尝试它,它会让你变得很累。
你每天都要发,你每周都要发 然后你的整个朋友圈就会变成了营销号,大家都想
大家都不想再跟你讲话了,因为你的朋友圈全是那种东西 如果真的想要做媒体,我会觉得是这样
我自己是新闻学院的学生,我对媒体这件事情本身始终是感兴趣的,哪怕现在所谓的大环境变- 得不太好
我们可以去通过一些形式,包括视频、 文字、
照片等等 去把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传播给很多人,那这件事情本身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
所以我会觉得我们愿意去尝试地做一下这个 如果我们一定要称之为自媒体的话,这样的一个东西,对。
我在以前 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的李阳老师跟我们说,媒体有两种,一种是娱乐的 大众的,可能是,一种是严肃的优雅的
那我们可能想做的是一个严肃优雅的媒介的一个品牌,我们不太想把自己做成一个万和天宜 你让我去做万和天宜我也做不出来关键是。
对,还有一件忠告是 做媒体不要轻易去做视频,尤其你自己不会做视频的情况下,因为它成本真的非常高
但是由于我们自己会做,所以说它的最大的成本是人力其实,人力和器材那一块全部被我们自- 己消化掉了
我只是可能会花掉一个月的时间会有半个月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而已 那另外半个月我可以去赚钱,所以其实以目前的状态来看好像
维持它下去不是一个太困难的事情,哪怕我们不去复制团队 我们一直想复制团队,这很困难,你要找到同样的
熟练的剪辑以及有感觉的人去做这件事情它会很贵 而且这个人好像我们也没找到
我们一直想复制团队,可能之后如果真的万一有资本进来,我们会着力第一件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去把我们的团队复制出来,提高我们的生产力,保证一个月多少条的推送 现在这些会比较难一点。
就比如说我们发一篇推送出去 很辛苦昨晚,熬了几个夜,然后出去,点击量并没有达到我们原本
就最初可能不是抓热点的那些同样的推送的时候
是会觉得非常地,也不是不开心,是
按照某种广告来说就是身体被掏空的感觉,心力憔悴是一定的,加上 体力也非常地透支,对。
那每一次其实更新完都是这样的一个状况 就是一个对于自己非常痛苦的磨练吧
但是当我回头看到所有的片子,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推送 的时候还是蛮开心的一件事情。
不忘初心很重要,对,尤其是当我们在做这么一个东西的时候 我们有时候会为了点击量去做事情,有时候会觉得很累
真的会很累,做一条片子就是通宵三天,我们的一条片子的 制作时间大概在四十个小时左右,我大概估算过
那在这个时候就真的会去想我们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当想到当初想要做它的
时候就会觉得很开心,因为我们继续在把它往自己设想的方式去做 那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开始做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
如果说你已经想明白了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那当它
不受到足够的认可和关注的时候,那就要想想自己为什么做 然后就继续做下去。
除非说像我们团队会比较奇怪,就是 首先我们是在校生,在校生会愿意去做一些
比较自由和个人的事情,我们没有那么的功利
我们又是复旦这样的学校,更加没有那么功利,那所以我们这一群人在一起之后愿意去为了这- 个事情去做一个尝试
那可能你换做其他的团队去做,半年之后这帮人就走了,都不见了 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依旧在一起,而且做的很开心,我们的本科的同学更加开心地在做这件事情
那我们真的是可以以一个这样的状态去做它,这是蛮巧合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复旦
复旦这个学校对于黑书它能现在做下来是蛮重要的一件事情,遇到了这帮人
它是一个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发生的一件事情我会觉得
可能黑书这样的一个频道,你放到其他的大学,或者放到不是大学的人去做,他很难做出- 这么一个
一个东西,我们碰巧在这个年纪遇到这帮人,我们正好想做这件事情,它就发生了
那就让它先发生下去,反正我们也不急着 不急着赚钱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