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上一讲呢,我们讲了盖梯尔问题
这一讲呢,我们讲对盖梯尔问题的回应
解决了盖梯尔问题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加强知识定义中的证成条件 以排除盖梯尔反例。
例如,呃,这是第一种 另一种策略呢是加入适当的第四个条件
以补救对知识的 JTB 分析
justified true believe,有证成的真信念
新加入的条件呢,会防止 JTB 呢被盖梯尔反例消解掉
经如此补救之后,关于知识的三元分析呢 JTB
就变成了四元分析: JTB + X
其中 X 呢代表所需的第四个条件
那第一个方案,那就是不含假前提的证成。
我刚才说了 我上一讲,上一个视频中我说了
这个盖梯尔反例呢,一个人可以有证成基于假的理由
而容易有某个信念,呃,有证成的容易有某个信念
从对所有盖特尔反例的结构性分析中,我们发现:它们都暗含 至少一个假前提, S
对信念 p 的证成就来源于这个假前提 由此自然产生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在对知识的
JTB 分析中增加一个条件 由此得到关于知识的
no , NFP 理论,就 no false
premise 呃,没有假前提的理论。
那第一, p 为真; S 相信 p S 相信 p 是有证成的;
S 对 p 的证成不依赖于任何假前提 假前提。
这是叫不含假前提的证成 当然对这个理论呢,对这个办法
也是有争议的,我们在这里就不说了,嗯
请大家去看有关的西方知识论的书 第二,不可挫败的证成
这种观点认为,也许知识所要求的不是一个人的信念得到恰当的证成
而是他的信念不应被他目前没有意识到的任何真实证据所削弱或挫败 由此得到
no, ND (no defeater)
no defeater ,呃没有挫败者的这个理论
给"知识"新增的第四个条件是 S 对
p 的证成不会对被任何真命题所挫败
说这个条件是不是太强了?但问题在于:在持有一个信念的时候
该信念可以恰当地得到证成,即使它有整体的反 证据。
按照这个理论呢,为了成为知识,对一 个人的信念的证成必须是根本上不可挫败的
"根本上"意味着它的证成没有反证据 或所有的反证据相互抵消。
但是,如果我们对一个信念或一个假说 能够持有的证据是无限开放的,在何时何地
我们能够达到该信念的一个根本不可挫败的证成呢?
呃?这一点是不清楚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就是我们现在的很多知识
有很强的证据的支持,呃,可以说它得到了证成,你说它不可挫败吗? 很难说啦。
呃,牛顿力学很成功 呃,是大自然的杰作,鬼斧神工
那就是牛顿力学呢,就是他认为这个这个这个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
用又如此简单的归于 iii 呃,这是万有引力定律。
他感到不可思议 由此陷入某种神学立场,这样的事呀,只有
某个未知的神才能做到。
那后来 爱因斯坦证明牛顿力学在某些地方是有错的
有错的,但我们对牛顿力学没有证成吗? 呃,根本不可挫败,如果要求我们的信念
都得到根本不可挫败的证成啊,那我们达不到
那是不是我们就达不到没有知识呢?对吧 这个是不可挫败的证成。
并且 这个不可挫败的证成呐与前一个
这个没有假前提的证成呐这个有关联,有关系
这个如果这里的证据 这里的证成完全是真命题,真命题不可挫败
因此呢,那呢不可挫败的证成就是基于完全为真的命题
因此就是不是基于假命题,因此方案一和方案二之间似乎
可以建立某种关联,甚至就是一个理论。
好 第三方案,对知识的因果分析 这种观点认为啊,把知识与真信念
相区别的不是证成,而是信念的因果联系 这些因果联系呢把该信念与它所关涉的事件联系起来
如果一个真信念有正确的因果联系,就是知识;有错误的因果联系,就不是知识
关于知识的因果论分析呢,给"知识"增加了第 4
个条件是: S 知道 p 当且仅当,事实 p
以某种恰当的方式 在因果上与 S 相信 p
有关联 在因果上与 S 相信 p
有关联 就是一个事实与 S 中有某种主观
状态之间有因果关联,这个事实以某种方式 影响使得
S 去相信 p 这个呢,但因果是一个时空范畴,我们持有的许多信念
在根本上与特定事件无关,也与能够与之有因果联系的东西无关
如果在这些情形中 可以说我们具有知识,则对知识的因果分析必定失败
例如,我知道 22337 是素数 这个知识呢就没有与之相关的因果过程
因此,关于知识的因果概念至少太狭窄 不适合作为知识的一般定义。
并且它还面临不正常因果链的挑战 假谷仓事例,关于这个实例可以看我的悖论研究的
有关的,呃,页 吧
有关的章节吧,呃。
因果 你比如,你看啊,这个这个这个这个,呃
我手里拿这个遥控器,呃,这个呢
使我,使得我拥有某个信念 呃,是有,是我拥有某个信念
这个呢,遥控器在我手里等等,它们之间有 因果关联,它们之间有因果关联。
但是很多事情呐 没有这样的直接的因果关联,只是信念状态指示了
没有这样的直接的因果关联。
还有 第,另一个呢,第四个方案,知识即追踪实在的真信念
就是诺齐克,有个哲学家诺齐克认为,一个信念呢要 成为知识,它必须对所相信的命题的真值特别敏感
更明白地说,它必须追踪真理。
因此,知识就是追踪真理的信念 如果一个命题在稍微变化了的情境中仍然为真,我们就仍然相信它
如果它在那个变化的情景中不再为真,我们就不再相信它 于是呢, S
相信 p 呢,被刻画为以下 4 个条件的合取 p 是真的;
S 相信 p; 倘若 p 真 S 相信 p, 倘若 p 不真,S 就不相信 p。
呃,这个呢 知识是追踪这个这个
实在的真信念,呃。
这个呢,其中 这个,这个 4
呢 叫做敏感性条件,知识的敏感性条件。
假如 p 不真 这个呢,这个这个……这个
好吧,3 和 4 ,我们这样说吧, 3 和 4 呢,在英语中以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出现
文献中呢常把 4 称为知识的敏感性条件
而把, 4 是什么呢?如果 p 不真,S 就不相信
p 呃,所以,这个这个信念状态
呃知识,因为知识有信念状态 也来来来来,有关联嘛,那个知识信念状态
对知识的真值呢,很敏感,敏感 倘若 p 真,S
相信 p ;倘若 p 不真,S 不相信 p 敏感性条件。
这个呢,而把 这个 (iv)
的逆否命题,假如 这个呢,S 相信
p,p 就不是假的 p 就不是假的,叫作知识的
"安全性" 条件 呃,叫作知识的 "安全性" 条件。
这个呢 否定后件、 否定前件,你看啊,这个 这个这个,S
相信 p 呢 那 S 呢,就是真的
就不是假的,呃,这个呢叫作知识的 "安全性" 条件
对于知识来说,"安全性" 条件是在 "敏感性"
条件之外另加的要求 不过呢,这个这个 "追踪时代的真信念"
这个分析呢 这个这个也会遇到问题,什么叫哲学
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根问底
呃,设想各种的可能性 然后对各种的可能性,这个,反复置疑、
寻根问底 发现他们都各有长处,各有优势和各有弱势
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都有某种理由,但各自的理由都不充分 各自理由都不充分,那我们认知到这一点
然后我们再基于我们自己的某种选择 然后在中间选择某种立场。
这是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
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嘛 这个过程就是智慧的使用
也是智慧的锻炼、 智慧的实践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就是爱智慧 这个。
哲学,有的时候,有些人啊 我
[咳嗽] 1997 年至 1998
年在赫尔辛基大学做访问学者 在那里呢,遇到一个在那里同做访问学者的做艺术的一个德国研究生
呃,他说啊,他就想啊 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某套哲学
然后呢,按照这套哲学,可以 安全地、
平静地、 幸福地生活 呃,按照这种哲学,不会遇到某种理智困境
我告诉他,你找不到,没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没有 这个生命呢,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就是一个寻求的过程,绝对的安全性呢 是没有的,没有的。
在这个意义上,生命就是冒险 好,还有第五个方案,叫可靠主义的知识论
可靠主义者认为,为了把一个信念转变为知识,不
需要用恰当的证据为它提供证成,只要求该信念 是通过可靠的认知过程或方法产生的
如果一个信念要算作知识,它必须是由一个一般来说是可靠的认知过程引起的 于是呢,他们把
"知识" 刻画为如下三个条件的合取 p 是真的;S 相信
p;S 的信念 p 是通过可靠的认知过程或方法产生的
但问题在于:何谓 "获得知识的过程或方法"
如何把获得知识的过程或方法区分为可靠的和不可靠的
这样的划分是什么?真的存在完全可靠的过程和方法吗
有一个认识论家丹西指出,
"看起来不大可能有完全可靠的获得信念的方法,人是易犯错误的"
呃,另外,可靠的过程或方法也不必然产生知识 仅仅偶然地产生真信念。
所以,这个 也有问题。
好,我们上次讲到了 这个这个牛津哲学家 Timothy Williamson
的一本书,Vagueness,《模糊性》 现在我们要讲到他的另一本书,Knowledge and
its Limits 《知识及其限度》。
呃,这个我要人 把这本书译成中文,由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这本书是当代认识论的热门讨论的对象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典。
威廉姆森 指出,自盖梯尔证明 JTB
对于知识不是 充分条件以来,认识论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说出
知识究竟是哪一种真信念,迄今为止进行了成百上千种这样的尝试,但全都
失败了;而且,通过找出知识的多个必要条件,例如信念、 真、
证成以及 x 就能找出知识的非循环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个假定是错误的。
他举例说,"是有颜色的" 是 "是红色的" 的必要条件。
那 "有颜色的" "是红色的" 一定是 "有颜色的"
所以"是红色" 的必要条件是,它必须有颜色,只有
有颜色呢,它才有可能它才是红色的,是,"有颜色" 是
"是红色" 的必要条件 但若有人问,给
"是有颜色的" 加上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
"是红色的" 威廉姆森回答说,除了加入 "是红色的"
之外,别无别的办法 你说,"有颜色的" 是
"是红色的" 的必要条件 那,那给 "是有颜色的"
加什么样的条件,能为,成 成为这个 "是红色的"
的充分条件啊?只能加 "是红色的" 没有别的办法。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把知识的
多个必要条件合取起来就能找到知识的非循环的充分必要条件 等式
"红色 = 有颜色 + X" 和等式 "知识 =
真信念 + X" 都没有一种,都不必然 有一种非循环的解答。
因为 "红色" 等于什么啊,"有颜色" 加 "红色"
知识等于什么啊,"真信念 + X" 这里的
X 呢,这个这个这个,里面可能也有某种循环
因此他认为啊,根据信念等等 去诠释、
说明、 分析、 定义知识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你看,那么多回答盖梯尔问题的方案
都发现,有,就是,JTB + X 嘛
都发现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走不通 都走不下去,那就说明,这种
direction,这样走的方向就是错误的 就是错误的。
所以,威廉姆森呢 他就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
第一位的方案,替代方案,knowledge the first
原来都是什么呢,把知识作为被定义概念
作为导出概念,用其他的概念,你比如真、 信念、
证成 等等,去定义、 说明、 刻画知识概念 现在他认为,威廉姆森认为,knowledge
the first "知识第一位",知识优先
要把知识概念作为不加诠释的基本概念 用它去说明、
分析、 定义信念等其他认识现象 认知系统的功能就是产生知识;当它发生
故障的时候,它生产 纯粹的信念,也就是不称为知识的信念
纯粹的信念,这样的信念是有缺陷的,并不构成知识,典型的是 假信念,也包括碰巧为真的信念。
如果某人知道事情是如何 他就相信事情是如何;但是,如果他
仅仅相信事情是如何,他并不知道事情是如何 单纯的相信要相对于知识加以理解
误感知要相对于感知加以理解
误记忆要相对于记忆加以理解 就像发生故障,misfunction
要相对于正常起作用,function functioning
来加以理解一样,特别地相信呢 要被理解为这样的心智状态,它对于作为其特殊状况的知道
具有类似的直接效果。
于是 根据其直接的先行状态呢,对行动做因果解释
经常要合适地诉诸信念,而不是知识 即便当认知主体事实上知道的时候,也是如此
"知识第一位"要根据 知识去说明信念、
断定等等那个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等等。
如果你知道 P ,那么你相信 P 如果你相信 P
呢,那你是否知道,不知道 这一点不知道。
概而言之 在威廉姆森看来,知识是核心的而非从属于信念
知识为信念设定规范 一个直率的信念得到充分的证成,当且仅当它构成知识
既然对信念的语言表达是断定,知识也为断定设定规范
一个人应该断定某事如何,仅当他知道某事如何 或者说一个人应当断定
P,仅当他知道 P 只有他知道 P
的时候,他才应该去断定 P 如果他不知道 P 了,他就不应该断定 P
如果他不知道 P,他就不应该断定 P
威廉姆森呢,他一下推推 down the table
把那个桌子呢,认识论家的桌子掀翻了 掀翻了,这个呢他改变了
认识论家原来回答这个
这个这个这个这个盖梯尔问题的整个的思路 方向、
途径 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他的那本书呢,激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所以威廉姆森呢,也被认为、 被很多人认为啊
他因为他不只是在这一个问题上,他在模糊性上
与众多观点不同,提出了认知主义的观念,认知主义
听起来荒谬,想起来,仔细想起来有些道理 有很多道理,这个呢在知识论里面
他彻底改变了这个这个这个至少他本人吧
彻底改变了回答这个 盖梯尔问题通常所习惯的路径和方法
提出来另一套知识 knowledge
the first 的知识论、 认识论、 知识论
他说知识啊,是一种实时性的 认知状态,所以知道
P 蕴含真呢,是很显然的 等等等等。
那个呢,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哲学的哲学》
讨论有关哲学的各种问题,也包括方法论问题。
其中有一个断言 他说过去几十年来所发生的
这个呢,在西方哲学中所发生的 这个所谓语言转向和
这个概念转向或者思维、 思想转向 是错误的。
哲学并不只是研究语言和思想 哲学与其他科学家一样
也研究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
这个以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认知方式
所以,哲学是我们人类 认知这个世界的总体努力的一部分
它与其他这个自然科学的不同只在于它的
这个这个研究方式的不同 它呢,可以坐在扶手椅里完成哲学
哲学这个呢,不需要仪器、 观察、
实验 它可以坐在,哲学家坐在书房里、
坐在扶手椅里完成 叫 armchair,armchair method,或者 armchair
philosophy 扶手椅哲学,扶手椅完成。
它的重要的 是它的方法、 路径,因此他对
他的哲学、 他的《哲学的哲学》里面对 这个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做了很多的思考
哲学、 直观与哲学、 直觉与哲学
intuition,直觉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中的想象
哲学中的思想实验等等 分析批评,分析 analysis
等等,讨论了很多哲学方法论问题 这个或许与他的哲学,与哲学有关吧
或许是他的哲学与哲学,只不过反映了当代西方哲学界的某些一般的取向
现在呢,西方哲学家们 开始关注哲学本身的方法论问题,你比如
intuition,哲学与直觉 哲学与思想实验,哲学与想象
等等这样一些问题都在关注之内,所以 不管怎么样吧,这个呢
像威廉姆森这样的人,他们在做哲学,但是我们中国呢
学者所习惯的方式是通过研究哲学史去研究哲学
我曾经撰文对这种状况呢,提出某种警醒吧
我倡导中国哲学家要面向问题,参与哲学的当代建构
我们不仅要研究别人怎么研究哲学,我们更应该向别人一样
去研究哲学,与别人一道研究哲学
由此成为国际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
好,这一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