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音樂] 好,大家好。
我們今天要開始講的主題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那在講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的時候呢,我們大概會涉及兩個議題
第一個議題就是既然發展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部分, 為什麼我們還要特別去講發展心理學的方法論?
我想這個原因就是因為發展心理學所面對的族群,我們所關心的族群不是一般的成人
那因為兒童與青少年他們有他們的發展的目前的狀況
所以呢,我們必須要特別為他們設計一些方法來研究他們。
那第二個議題其實就是,既然他們是還沒有成年的孩子們,所以當我們在做
對於他們的研究的時候,我們應該特別去關照
這些孩子的權利,研究者應該特別去瞭解對未成年族群施測的時候
應該要有什麼特殊的倫理考量。
那我們今天就先從「為什麼要研究青少年跟兒童的時候, 需要一些特殊方法」的這個議題開始講起
如果說要講這個議題的話,其實我們有三個原因來說明這件事情
第一個原因是嬰幼兒或兒童,他們其實無法聽從研究者的指示,因為他們的
對語言的瞭解以及對語言的表達可能都有問題
所以呢,在這個狀況底下,研究者就特別需要為了嬰幼兒 去設計一些研究方法。
那第二個我們需要去探討兒童跟青少年 用特殊方法的原因
是因為在發展心理學裡面,我們不只是想要研究
這個個體現在目前的心智情緒與行為
我們也想要知道,這個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 他的心智與行為或是情緒是怎麼樣逐漸地改變的
所以我們會關心發展的趨勢,以及在這個個別差異的 慢慢地發展的狀況,它是不是能夠保持一個穩定性。
如果我們要研究這些議題的話,我們也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那第三個我們需要特殊方法的原因,是有的時候我們想要看
一個特定的行為,它在發展的過程中真正改變的那個
關鍵的歷程是什麼?那我們為什麼要了解這些關鍵歷程? 就是有的時候我們如果用太遠觀的角度、
太巨觀的角度去看發展的話,往往捕捉不到發展過程的核心。
所以為了這三個以上的不同的原因, 我們必須要為兒童與青少年,在做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時候
去設計一些特殊的研究方法。我們現在就開始先談為什麼我們在嬰幼兒
或兒童無法聽從研究者的指示而必須要 用特殊的方法去瞭解他們的時候,我們會使用什麼樣的方法
好,那這些方法我們把它分成五種:第一種是視覺懸崖
第二種是習慣化作用、 第三種是吸吮技術
第四種是偏好注視法,第五種則是觀察法,我們一一地來看。
我們先從視覺懸崖這樣的一個方法來看這件事情。 視覺懸崖,是一個在
196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個技術,而到今天
這麼多年了,它仍然在普通心理學的課本 以及在發展心理學的教科書上不得不提的一種方法
它事實上是由 Eleanor Gibson 這個美國學者所發展出來的
Gibson 先生以及 Gibson 太太,就是這位 Eleanor Gibson,他們所關照的知覺的想法
是認為知覺是一種演化而來的一種能力, 那麼因為是為了演化而來
所以知覺,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在什麼樣的層次: 是分子的層次?
是物體的層次? 是輪廓的層次?
在什麼樣的層次去知覺這個世界
是因為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的知覺層次, 最能夠幫助人類的生存。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他們就很想知道
知覺發展有哪些部分是天生就有的能力?這些天生就有的能力
表示隱含了它們是一個演化而來的知覺能力。
Eleanor Gibson 為了要能夠顯現出 知覺其實是天生的,她為了要檢驗這樣子的一個假設
所以她做了一個很大的儀器,叫做視覺懸崖。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視覺懸崖的圖, 它目前仍然在普通心理學的教科書裡面可以呈現出來
在發展心理學的教科書裡面也會呈現出來。
那為什麼這個 1960 年代的實驗, 還會在現在的教科書裡面呈現呢?
其實就是因為它對我們人類的深度知覺有非常好的啟示。
那 Eleanor Gibson 的這一個視覺懸崖的機構呢, 是什麼樣子的呢?它其實整個機構是一個
架起來的高架子,在這個高架子分成兩側 兩側呢,其實都塗了地板的花樣。
可是一邊的地板花樣是在高架起來的那個高度
可是另外一側的地板花樣卻只有在地板的那個高度上面 有,而在那個高出來的部分呢,Eleanor Gibson
是用玻璃板 透明的玻璃板去把它放在上面。
所以雖然整個高架的上面是一個整體的平面, 但是有一半是玻璃板
很低的位置才可以看得到在地面上的、 地板的圖樣。
而另外一面呢,卻是高高的地方就有地板的圖樣
Eleanor Gibson 把小嬰兒、六個月大剛剛會爬的小嬰兒, 放在有高架的地板圖樣的那一側
然後她請小嬰兒的媽媽站在玻璃板的另外一側, 而且她告訴媽媽:請妳快快樂樂地召喚著嬰兒
讓它從地板的那一側爬到玻璃板的這一側。 好,當小嬰兒受到了媽媽快樂的召喚的時候,
它通常都會想要爬過去找媽媽,但是 Eleanor Gibson發現
六個月大的嬰兒,在他們爬到了 上面上側有地板的圖樣的邊緣
而看到一個像懸崖一樣的這樣子的一個狀況的時候, 小嬰兒就在那裡遲疑了
甚至有些小嬰兒開始哭泣,因為它看到了這個懸崖其實是會害怕的。
那 Eleanor Gibson 就用這樣的一個研究結果
告訴世人說,小嬰兒其實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深度知覺
可見深度知覺是一個演化來的天生的現象。
這個實驗其實有一個小小的缺陷
就是因為 Eleanor Gibson 在
要作為小嬰兒是不是能夠有深度知覺的判準 是用爬行這件事情決定的。
但是小朋友不到六、七個月是不會爬的, 甚至有小朋友更晚才會爬,那麼
0 歲到六個月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會不會在這一段時間裡面,環境的因素是慢慢地 讓小嬰兒學會了深度知覺,而不是天生的所造成的?
好,那這樣子的狀況我們就會讓研究者開始懷疑,也許它在
六個月之前就有過從高的地方滾下來、
摔下來知道深是危險的經驗,而它慢慢學到了。 好,那在這樣的狀況底下,為什麼
Eleanor 的實驗還能夠從 1960年 到現在五十幾年之後,還仍然存在教科書裡面呢?
其實是因為她不只把人類的小嬰兒放在視覺懸崖上做研究
她還放了好多好多的小動物,那些小狗啊、小貓啊等等
不同的小動物甚至是小雞,她把牠們放到視覺懸崖上, 那這些小動物其實有很多是一出生或
是出生幾天之內就會爬的小動物, 而她也發現了同樣的情形:這些小動物會爬到了視覺懸崖、
走到了視覺懸崖旁邊,就不敢再繼續往前跨越了
而因此讓這個視覺懸崖的整套實驗說明了深度知覺不但是
人類演化來的結果,甚至是許多動物都有這樣的演化歷程, 然後都已經有天生的這個深度知覺了。
現代的研究做了一些改進,因為我們有一些
生理的指標了,所以我們可以在小嬰兒身上 接了很多的線,讓他們去測他們的心跳、
血壓等等不同的生理指標。Eleanor Gibson把小嬰兒放在 視覺懸崖上,但是因為比如說兩個月大的小嬰兒
他們其實還不會爬,所以他們其實是用一張娃娃椅 或是用別的方法讓小嬰兒剛好就
它的位置是在視覺懸崖的旁邊,那它因為在身上、
小嬰兒的身上接了很多的生理指標,所以呢 就可以看小嬰兒在這個視覺懸崖的旁邊,它是不是會
因為在那個旁邊而生理指標有所改變 而甚至有一些害怕的情緒出現。
結果有趣的發現是,小嬰兒的確會因為在視覺懸崖旁邊的這個位置
看到了當時的場景而開始在生理指標上有所變化 意思就是它有深度知覺,它是
awareness of height。但是問題是,它卻並沒有表現出害怕、
恐懼等等的情緒。 事實上,它是沒有 wariness of height,是沒有
害怕或者是擔憂的、 對於高度的擔憂, 是沒有這樣子的情形的
所以呢,從這樣的一個新穎的實驗、後人的實驗 我們的確又重新驗證了
Eleanor 的說法,就是小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深度知覺了 它應該是一個天生就有的能力
好,那這是視覺懸崖這個研究它主要的目標,想要研究
視覺懸崖、 深度知覺是不是天生的。
那講完了 這樣子的一個研究方法之後, 下面我們要講另外一個研究方法
就是 Habituation Technique 所謂的習慣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