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首先整個宏觀地說明 佛教基本思想及其東來。
正如大家所知道, 佛教的教主是釋加牟尼。
他的生卒年代有各種
講法,一直沒有獲得一致的這個 肯認。
那麼, 釋加牟尼的教法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說明。
第一個是三法印,諸行無常、 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
他這個三法印是這樣,就是所有的簡單的意思是,
所有的這個行,可以說是現象,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的。
那麼所有的生命的意欲都是導向於苦, 因此生命的本質是苦。
那麼如何離苦得樂, 就是這個修學佛法的根本目標。
那麼第三個,三法印的第三個叫做 諸法無我。
因此,一切的 這個存在,一切的現象都沒有它的 獨立自主性。
就是沒有我啊,沒有它的自主性。
那因爲呢,它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佛教的最重要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四諦。
四諦就是苦、 集、 滅、 道。
所謂苦就是在生命中一切現象與活動之中, 意欲永遠導向苦。
那麼佛首先指出生命的
那一種方向啊意欲啊,就是現代哲學所謂的
intention,我們也是走向 suffering,走向苦。
那麼接着他分析,這個苦是怎麼來的呢?是由於集而來。
所謂集就是,用佛家語來講叫做因緣。
因緣用現代西方邏輯來講, 因就是必要條件,緣 就是充分條件。
那麼一切的存在都 是由於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集合而導致的,而形成的。
那麼 接着,佛指出,那個
滅是我們生命奮鬥的目標。
那麼 生命流轉之中,自我的解脫與超生,是
我們努力的方向。
而這個努力的方向 只有獲得道才有可能。
那什麼叫做道呢? 這樣的一種道,我們知道儒釋道三家,每一家都講道。
但是道的含義各不相同。
那麼道,這個在佛教看來, 是使你的生命從流轉門 到還滅門。
流轉就是十二因緣嘛,這個這個 從無明到老死嘛,不斷地流轉嘛。
那麼還滅門呢,就是你止息了 這一個流轉的過程啊,在大乘
起信論裡面啊,就講到一心開二門。
這個心覺醒了,你就可以開二門了。
從流轉門、 還滅門裏面, 解脫和獲得你主體的自由,這就叫做道。
那麼, 佛教的第二個關鍵詞呢,那就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就是指無明,從始於無明呢。
無明 根據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引用無著
菩薩,這是古印度原始佛教的一個大師的解釋。
無明就是指人啊,生下來心靈深處的愚蒙 愚昧的狀態。
愚蒙是指什麼意思呢? 這個無著菩薩說呢,愚蒙呢有兩個意思。
一個是業果愚,一個是真實義愚,業果 就是如是因造如是果。
也就是我們現代 人所謂的 causality,就是因果律啊,對因果律沒有瞭解。
那麼真實 義愚,就是對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真實意義沒有瞭解。
這在 釋加牟尼看來,這叫做無明。
人啊一切的活動都起於無明。
因爲無明,所以 你會採取 action,行。
那麼你採取行動以後,你對外界啊就有所認識。
然後有了這個識以後呢,你就會去緣這個名色。
那這個 這些名色,外界的這些誘惑啊這些東西
是怎麼進來的呢?是經由六個管道叫做六入。
就是,六入就是眼、 耳、 鼻、 舌、 身、
意,來觸接觸 外面的所謂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那麼,六入進入了觸以後呢, 對外界的現象就有所受。
那麼感覺到好的,你感覺到要
永久這個擁有它,對這個東西產生愛,愛就會要取,要去拿。
那這樣呢,就會這個這個產生這個有。
然後會,因爲這樣呢,就會有 生,最後走向老死。
所以因緣呢可以說是, 從印度原始佛教,漢傳、
藏傳佛教, 乃至東亞的中、 日、
韓 的佛教共同接受的一個價值理念。
好,那麼剛才我們已經對所有因緣已經解釋過。
所以這裏啊就不再重複。
powerpoint 上面,我把它整理得相當地清楚。
佛法東來,佛教東來啊是經由北印度,然後經過東亞,
少數民族地區如和田、 高昌,傳入了 中國。
那麼古代的中國啊叫做絲綢之路啊,那麼
這一條路啊是東西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的 這個角色,今天
21 世紀啊推動一帶一路這一個宏觀規劃。
那麼這個絲綢之路,這是
這個在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麼佛法東來,基本上就是沿襲着這一條路。
至今,在敦煌的莫高窟,還
保留了從這個魏晉 到唐代
當時的人啊,在這個 石頭的山啊裏面所開鑿的
這個或者是畫,或者是石雕,各種 這個佛像。
那麼最 扣人心絃的,就是涅磐窟裏面 佛涅槃的像。
從一個特定的角度 看過去,你可以看到這一個
這一個石雕這個 這樣的惟妙惟肖,這樣的如實地
呈現的這個佛極近涅槃的境界。
據說許多虔誠的佛教徒,到了涅磐窟,
看到這一個像,都淚流滿面。
那麼佛教有所謂大乘與小乘 的差別。
但是我們要注意,大乘與小乘的判別 並不是在於空性。
因爲空性呢是所有的 各種派別、
各種地域 所發展出來的佛教的共同理論平臺。
就是說,萬物啊皆沒有自性
它就是因緣而起啊,緣起緣滅,如是因感如是果啊,這個是共同的平臺。
大小乘 的一個判別標準是在於菩提心與廣大行之有無。
什麼叫 菩提心呢?就是自覺覺他,覺性圓滿。
什麼叫廣大行呢? 就是正知見啊,要付之於精進行。
那麼山東的靈巖寺 那麼典藏,好多
南北朝時代的泥塑佛像, 這個栩栩如生,它們的這個衣物
令人想到曹衣出水,吳帶黨風。
日本東大寺的盧舍那大佛呵護著這個千年以來
的這個日本人民。
那麼可是呢, 佛教來華以後啊,它在至少三個
生活的層面與中華本土文化產生劇烈的 衝撞。
第一個是在服飾層面,佛教的袈裟是往左開的, 叫做左襟。
這與這個我們自古以來 中華的這個服飾是往右。
孔子講, 這個,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在 傳統,在中土人士看來,左襟那是夷狄的 服裝。
那麼第二個層次的衝突呢,是在行為的層次。
佛教把、 認為三界是火宅,
那麼,鼓勵人們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最好的方法就是出家。
那可是, 傳統儒家的《孝經》開宗明義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可毀傷。
孟子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因此,出家與傳統 儒家定義下的 "孝" 是有緊張性的。
第三個層次就是思想的層次。
思想的層次呢,佛教講,一切萬事萬物 皆因緣起,因此它是性空,它沒有自性。
但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是走一種肯定世界 的一種思路。
因此,"有" 與 "空" 之間有它的衝突。
魏晉時代是中土文化與佛教文化 劇烈爭論的時代。
這個爭論 的議題很多,我們稍加歸納可以
這個指出,比如說,南北朝時候的
這個佛教主張沙門
不敬王者論,這個是以廬山慧遠法師 為重要的發言人。
但是這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的王權至上觀念有劇烈的衝突。
另外,佛教講神不滅論, 就是說人死了以後,形體雖然滅了,可是你的神識會
繼續帶到下一世。
那麼中國自古以來 就有神滅論,於是兩者之間有個衝突。
那當然,另外還有因果的問題。
中土本土的思想,不信因果。
但是其中我只指出兩個魏晉時代比較大的爭論, 兩者之間的爭論。
第一個是在家出家之爭。
梁代的僧佑,《弘明集》卷 8
就收錄了劉勰的這個 "滅惑輪"
引當時代的道家 指責佛教有所謂 "三破" 之說。
入國而破國,入家而破家, 入身而破身。
那這一個廬山寺慧遠 針對這個問題提出非常有力的爭辯。
他說,我們佛教徒所謂的 "出家" 是爲了要隱居而求其志。
變俗, 我們剃度、 剃髮是變,改變這個世俗
的這個習慣以達其道。
那麼第二個比較大的爭論是民族文化之爭, 也就是夷夏之爭。
因為佛教是一個外來宗教, 那麼它和作為民族文化的儒家
或者本土宗教的道家都有衝突。
那麼當時的佛教徒就這樣來講, 他說,道跟佛
其實是同源的,皆出老子。
佛教徒接著說,你知道老子騎青牛出關,出到哪裡呢,就是到了印度。
那麼他說的這個地址就是釋迦牟尼,用這樣來舒緩道家對佛教的攻擊。
那麼本土人士也接著講,說
道佛相同,但是夷和夏 這個風俗是不一樣的。
我們應該,要取中夏之道而 棄外夷之佛。
他打著民族文化的旗幟來反對佛教。
那佛門中人也有一套論述策略。
他們說呢,比如說僧佑。
說你看孔子,他 要居九夷,那麼老聃騎青牛出關要去西戎嘛。
這個地點不是問題,道在哪裡,道只所在, 寧選于地。
重要的是有沒有道,而不是它那個地點的問題。
佛教雖源起於印度,但是源起於哪裡, 這個地點無所謂,重要的是道之所在這個問題。
經過激烈的衝突,雙方加深了了解。
到了唐代的時候,佛教已經成為中國社會 最普遍的信念。
唐朝的 小杜、 杜牧,詩人的詩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我們從這個 詩可以想像唐代佛法大興的歷史景象。
唐代,這是中國文化的盛世。
唐代 文化的精神,我想用兩個關鍵詞來加以綜攝,第一個是
折衷精神。
所謂折衷精神就是 將一切不同的思想
或者宗教熔為一爐而冶之,並且 這個既繼承而又開新,
吸納中國文化,吸納了佛教而開創中國佛教三宗: 華嚴、
天台跟禪宗。
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禪宗。
這種折衷精神也見之于大唐帝國
在制度上所推動的科舉考試制度。
這個吸納 全國的精英。
經由科舉考試制度 而進入帝國,成為
帝國權力的執行者與分享者。
大唐帝國的文化精神的第二點,
我覺得是它展開的一種世界性的 視野。
當時的長安是世界的文化首都。
當時的唐代的宗教生活是作為一個世界文化交流的場域。
唐代這是一個 新的時代。
唐代跟宋代的知識份子 呈現相當鮮明的對比。
唐代的知識份子是浪漫的,而他們的生活和詩、 酒、
女性常常分不開。
作為 唐代精神的代表人物,偉大的詩人李白,
他進宮是力士脫靴, 貴妃磨墨。
唐朝的知識分子落魄江湖載酒行,唐朝的
軍人打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但是到了宋代以後,宋代的整個時代精神 不是浪漫的,而是嚴肅的。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個 非常好的代表。
《岳陽樓記》總攝在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話具體地
呈現宋代精神。
那麼, 現在我們就就要講唐代大乘佛學的興起。
那就始於玄奘 跟他的譯經事業。
玄奘 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可以說是最偉大的
一個僧人,更是一個偉大的學者。
玄奘在印度停留 將近二十年。
那麼他對佛教經典 極為嫺熟,並且精通 梵文。
回來了以後,大唐天子非常高興,
那麼賜給他譯場,譯經的場地,以及投入相關的 資源。
那使這個玄奘把 非常多的佛經翻譯
成非常漂亮的中文。
那麼這是中印 文化交流史上最光輝璀璨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