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面对翻译质量问题,我们刚才讲了比较多了,
我们提出来了我们认知的翻译质量的标准,是广义的扩展的翻译目的论。
那么翻译质量的提高,我们面对的挑战都有哪些呢? 从译员方面来看。
首先翻译服务工作,目前机器翻译基本上对于高质量的
翻译任务来说是没有什么太多用处的,只是辅助地位。
那么既然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那么人的主观性 就一定会造成一些影响。
比如说我们对原文理解的时候,产生的一些 因为语言障碍产生的偏差。
因为 逻辑判断,因为价值判断产生的偏差 都可能影响翻译质量。
那么人类译员 对于词汇选择,对于句法句式,对于译文风格 都有固有的一些偏好。
你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 2 个知名译者,他们之间译文的 一些差距。
即使是你们同学之间,如果这个同学做事情比较
有一致性的话,你看一看大概同学是谁翻译的也基本上可以 确定下来。
那就是说这是译员的主观性的一些问题,下面是工具带来的问题,技术带来的问题。
举大家都熟知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在 Word 中间有一个自动校正的功能。
也就是说你去打一串输入,前面输入空格然后 I love you
,你输入直接 I love you 就完事了,然后这个 i 自动的就会变成大写。
然后在另外一个地方,你可能希望的这个 i 是小写。
比如说你对它是一个数字的 或一个列表的开始,但它会自动的把这个 i 转换成一个大写,这挺讨厌的。
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误。
在除了这种 翻译技术工具,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主观性和技术工具带来的一些问题上面呢,
我们发现这个审校啊也会带来比较多的麻烦。
大家可能觉得审校只会帮助我们改善这个问题呀,改善这个 翻译质量啊,其实也未必。
因为不同的审校他们所站的这个地位呀 是不太一样的。
有一些是强势,跟译员相比,有一些是强势的,有一些是弱势的。
比如说有的翻译公司,他们使用高级译员来做第一遍翻译,
而把刚入门的,刚入行的译员拿来做审校, 只负责校对这些所谓的机械性的一些错误。
比如说:数字是不是准确, 是不是翻译完整了这些问题,那这时候审校是没有太多对译本没有太多发言权的。
编辑出版可能会带来技术上的一些约束,
因为最终你不管你翻译出来什么样的东西,最终是要印在纸上, 放在网站上,放在视听产品中间的。
这个时候 你翻译出来,翻译就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
那么这上面带来的约束呢,有的时候也会造成翻译质量的一些下降。
价值观问题,比如说同一件事情,我们在目标市场上
和源语言的这个市场上产生一个巨大的一个鸿沟,一个是
完全的正向贬义,一个是完全的负向,就正向的这个褒义,一个是负向的贬义。
那这时候对于译员说来应该如何选择?是尊重原文还是进行调试
进行修改?审校就是所谓目标市场的审校人员
和源语言市场的,说源语言市场的,说原语言的审校人员,他们之间产生的价值观,
他们的和客户之间的沟通的协调 关系,可能都会对翻译质量产生比较大的一个影响。
刚才说了审校,那么除了译员之外还有谁
会要面对翻译质量这种问题带来的挑战呢?
首当其冲的其实是终端用户,你翻译 出来的这个文本,比如说你翻译了麦当劳的一个市场宣传的手册,
一个广告语,那么首先会感觉到这个翻译质量问题的
是麦当劳公司在目标语言市场上的市场人员、 推广人员、 销售人员。
他们一天到晚用你翻译出来的这些文本,他们有最直观的感觉。
究竟这个翻译是好是坏,满足不满足他们的需求?
客户觉得你的翻译质量高,他会可能付费的欲望会比较强烈一些。
付费的愿望会比较强烈一些,不会有太多的阻碍。
那么如果没有达到他的这种期望值, 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何种程度上没达到?那么跟他的
这种就是愿意支付的这种水准呢,其实是关联在一块儿的。
而反过来说,对一个翻译项目经理说来, 他们需要对译员的遴选负责。
一个翻译任务来了,究竟哪个译员更适合于翻译这个文本?
他们的偏好,他们的兴趣与这个文本的特征是不是相符呢?
翻译开始了,需要对这个过程进行管控,
最后翻译完成结束的时候,要对这个交付负责。
翻译项目经理在翻译项目质量这个问题上,其实和译员 面临的压力其实是同样巨大,甚至更加巨大。
最后是我们语言服务行业的研究者管理者,
比如说政府机关,我们这种学术单位,一些研究人员
对于翻译质量问题呢,其实也同样负有责任。
我们需要对 翻译质量提出一些标准,提出一些解决
分析这些争议的由来,提出这些争议的解决办法。
可能角色不一样,比如说政府它的下设的一些行业机构可能会想,我来扮演 质量仲裁者吧。
对于我们研究者说来,我们对扮演仲裁没有什么太大兴趣,但是对于
研究仲裁,质量仲裁,质量问题的仲裁标准可能会很有兴趣。
那么下面一个小问题, 传统的翻译服务质量都包括哪些?
在研究更广泛的翻译服务问题之前呢,我们回顾一下传统翻译服务质量的一些 基准的标准。
词汇语法正确不用多说;准确术语 不管是传统的翻译,甚至文学翻译一直到
工程翻译都要求准确的使用术语;一致性, 翻译的工作量越大,对一致性的要求越高;
原文意义准确传达,这是我们刚才在翻译模型金字塔中,最底层的这一块,
所谓完整性;那么合适的语体,是语用的一个标准;
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度,这是我们语用的标准;
清晰是我们对质量提出来的一些准确清晰
严谨,那么这个是我们对于语言表达的一些期望。
下面我们可以看一下 除了传统翻译之外,我们还对本地化产品有一些想法。
那么本地化我们刚才在导言课 上面和前一节中间都提到了。
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那么本地化的基础定义就不多重复了。
本地化产品包括像软件啊,桌面出版产品啊,视听材料啊这些都算是 本地化产品吧。
那么对于本地化产品说来,我们首先重视的是文本翻译质量, 这个跟刚才的传统翻译服务质量标准呢其实差不多。
下面一个是文件和产品的质量,我们交付的是一个 可用的一个产品,那么不是单纯的是文字。
比如说, 我们对一个教学材料,一个学习材料进行字幕和配音。
这时候学生看到的是跟学习材料 画面配合的文字和最终的
是一个集成化的一个东西,不是单独的一个文本。
所以我们对这个要有管控,这个我们有的时候也管它叫做 look and feel。
就是满足在目标市场期望的 这个文字除了质量之外,还要满足这个品牌在目标市场上
期望的一些形象,满足这些公司文化。
这个问题上一小节我们也讨论过了。
最后一个是功能质量, look and
feel 只是说的是基本的 它的外表性的东西,那么一个产品还需要有正确运作。
比如说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其中 在我记得好像已经也曾经提到过一个例子,就是
国内某家做财务软件的公司,他们想把自己的产品 觉得在国内占有了市场占有率达到第 1
第 2 了,想卖到国外去, 然后想把中文的财务软件卖到国外。
当然财务这种会计准则的转换我们不讨论, 就是这个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就给造成很大麻烦。
中文的制表 是不分到底是谁制表的,这个表是被谁制的。
而英文一定要有这个 by , 所以这个是一个问题。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 如果造成了这样子的一个麻烦,我们说这功能质量可能是比较差了。
下面,这个话题呢,我们讨论一下子。
所谓客户驱动的翻译服务评估问题。
那么,我们讨论了传统翻译的服务质量,讨论 了本地化产品的服务质量,翻译服务质量。
那么,在客户看来 我们怎么去评价它呢?首先第一个,是不是
这个翻译出来的文本也好,产品也好,是不是达到了我们
在翻译服务领域中所规定的性能或者一个水准。
比如说,我委托你翻译我这本书到目标语言市场上去,
我在目标语言市场这本书能卖的出去吗?翻译的不好的问题还是 这个原文的问题,我们是可以分得出来的。
下面一个是,适用性: 翻译出来的作品是不是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和目的。
这个是我们刚才 举的书的例子。
价值:客户付出的代价 和他获得的收益是不是平衡的。
其它的一些考虑:文本格式、 印刷出版
的形式、 网站发布的能力、 网站发布的速度、 效果,
那么所有的这些,我们把它归结在其它支持下面。
也就是说,在除了翻译本身的这个文本的转换之外, 我们对这些质量、
格式、 服务, 更多的进一步的支持服务,都把它放在这个栏目之下。
最后还有一点,有点稍微有点趣味的,就是心理满足。
这个和所有的服务其实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你选择一个翻译服务商, 你是选择一个世界知名的,还是中国知名的,还是行业内知名,还是
从某个大学,扽两,随便扽两个大学生来 做翻译。
那么,对于带来的这个客户 心理满足其实是差异比较大的。
比如说,如果 你作为客户,去找两个大学生,随便找两个大学生来做的翻译,
你和把这个软件,把这文档交给Lionbridge交给 Transperfect,
交给国内的一些知名翻译公司,那么你对他的质量期望其实差得是蛮远的。
在讨论质量问题的时候呢,我们对这一点其实也是不能忽略的。
也就是说 翻译质量的评估,是一个多维度、
多角度的一个事情,千万不要把一个翻译质量啊, 固化的、 凝固式的去看待。
质量管控。
关于这个话题呢,我想,其实前面已经讨论的比较多了,这只是一个 定义跟大家讨论一下子。
对翻译服务过程、 结果的确认达到某个既定的标准。
质量管控呢,是必须投入人的, 必须投入物的,必须投入时间的。
我们把这些人、 物、 时间统统归结为资源。
也就是说,投入资源获得质量,质量的提升的这个回报。
那么回报是什么呢?客户满意度,持久的客户。
这个客户找你翻译一次之后,再找你新的翻译,新的客户新的业务。
这个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之后,所谓的正反馈循环 之后,你的业务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了。
讨论翻译质量问题,其实还跟其它 的很多因素呢,纠缠牵扯在一块。
比如说,刚才已经说过的 呃,你要投入资源。
那么资源是时间资源,这个成本资源, 他,你,客户愿意付出的成本代价,
那么都可能跟这个质量啊,产生这个牵制。
翻译质量呢,可以在 很多环节上啊进行控制。
刚才我们一直反复反复的强调, 说翻译质量是一个全过程控制的一件事情,绝对不能只 孤立的去看待它。
那么我们看看前人、 前辈的一些学者 做出来的一些图片。
他们说:翻译服务的 价值,随着你一道道工序流程的增加在上升。
但是,你如果在 发现在某个阶段发现错误,在越后的流程中发现错误,
那么你带来的成本的损失,也跟着在上升。
比如说,你这个错误是在原文阶段就已经消除了,
那么,翻译服务就不会因为原文错误而带来这个失误。
如果要在翻译阶段去解决原文错误,就需要产生一个沟通。
比如说,在翻译的时候,一个译员在发现原文出错的时候,通常我们要填写称为 query
log 的一个东西, 然后把这个 query log 发送电子邮件或者其它方式发送给客户,请他进行确认。
确认之后,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翻译,或者按照客户的意见 进行翻译。
这种沟通成本,肯定是成本啊。
那么,翻译做完了,到 编辑这个阶段又是麻烦,因为编辑的时候要进行格式的调整转换。
要追溯这个文本翻译的问题,这个带来的麻烦肯定是有的,审校就不用说了。
如果要是,比如说我翻译一本书,到了译完,到了书都印成的时候,我才发现翻译出错了,
那,这个事情就没什么办法可解决。
要么,极端情形 这本书被召回、 被销毁,重新排版印刷。
那么,和缓一点的情形就是,我们这个错误出一个勘误表,或者是这个错误当不知道, 留待下一个版本再去解决。
这个对于翻译质量说来,都会造成产生一个影响和麻烦。
这个是我们画出来的提示我们在 投入达到为一个质量水准的时候,我么要投入的成本的代价。
也就是说,成本、 投入这两个都是增函数。
也就是说,你随着你的投入的增加, 质量确实是在提高的。
这两个方向,函数方向也是一致的。
但是它有一个度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可能投入的,花的代价可能很高, 但是,质量改善却不会那么明显了。
那么,如何找到这个黄金的交叉点? 可能是考验翻译经理或者翻译服务商,
和翻译用户,就是最终客户, 他们的一个检验吧。
就是说他们的智慧的一个考验。
那么翻译质量的应对。
究竟怎么去应对这个翻译质量带来的挑战呢?我们 大致提示两点。
一个是在我们开场白的时候, 说客户的吐槽就提示我们了,沟通交流, 互相的理解。
我们做到这些对于目标市场、 原文市场, 它的政治、
文化、 宗教、 性别问题的透彻理解,文化问题透彻理解,做到商业、
市场、 销售、 研发、 工程这些所有参与者的不同,做不同 事情的参与者的互相理解。
做到客户、 译员、 项目经理、 技术支持、 法律、 商务这些语言服务
人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对于翻译质量的提高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其次,就是所谓的翻译服务协议了。
我们做任何事情,在一个商业社会中,是一个契约型的社会。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契约的保证。
那么,翻译服务的契约就是我们的翻译服务协议。
明示的质量标准,质量判断的准则, 不同的服务水准对应的不同价格,
把这都确定好之后,对于我们的翻译服务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归根结底,我们研究翻译质量问题, 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在研究翻译标准问题。
也就是说,翻译 采购者和翻译服务者对于翻译质量一个共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