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以前你会认为,微电影创作中器材、 软件很重要
那学完这门课之后你会发现,真正让影像鲜活的 是控制这个器材跟软件的人
[音乐] 好莱坞著名的剪辑师沃尔顿·
默奇他生前曾写过一句话 说其实初剪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一种剪辑状态
就这话怎么理解啊,我们来仔细地体味一下 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初剪的时候,不要把太快的、
太早的 太过武断的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把自己的把故事按照你的这个想法
去去布局,去建构,不要太早,按照
如果有剧本的话,按照剧本跟分镜头的要求,将素材当中拍摄出来的最佳镜头 进行组合,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最开始的一个雏形。
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 只要你能够剪的下去,不要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细节所牵绊住,不要太过在意
这个镜头跟下一个镜头动作不够衔接,看起来转场不够流畅 或者说这个演员的音量好像还不太对应
或者可能这个素材里面可能会有一些噪音 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要想太多,先剪下去。
但是另外一方面呢 作为剪辑师,作为拿到素材最开始去构建影片的人,他又不能没有想法
对吧,因为你要面临无数种选择,而你选择的依据就是 你的想法。
所以有些时候,这个想法可能会是某种直觉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真的是要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因为素材
因为当你顺片的过程当中,你对素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
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把你的这个影片当成一个整体,就好像是一个画家
他在画画之前,他可能会在画布上面已经开始构思 这里如何布局,那边如何布局,甚至可能会打一个草稿
而这个草稿的状态,就是类似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初剪的一种状态。
所以呢我们在一方面 我们在后面的初剪的过程当中,是逐步地去完成实施你原来构思的那样的一种想法
一方面你又在非常潜移默化的,非常温和的 可能慢慢的去改变你原来构思的那样一种状态
可能在改变你原来那个草稿的那种状态。
其实我认为剪辑师他们可能在初剪的时候会有个人不同的
方法跟思维,而这些都是取决于影片的需要,取决于他在整理素材当中自己冒出来的想法
以及导演的意图,是任何一个剪辑的过程都是这三者共同博弈的一个结果。
因为我们在 初剪的过程当中会保留更多的镜头以供后面进行选择,所以相对来说初剪的这个状态它的长度
可能会比成片会长一些。
比如说 10%- 20% 左右的这样一个长度 其实在初剪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很多犹豫,有很多不足
但是只要初剪一旦完成,当你退后两步去 比较整体的、
客观的去看待你剪出来这样一个初剪的版本 这里面我想举一个例子,就像我在剪辑《经院》的片子的时候
因为它的素材量非常的大,当时我们采访了十几个经济学院培养出来的知名的校友
每个人采访的时间从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
所以呢,我们最后整理出来的是一个一百多个小时的一个素材量 起初素材量是非常非常大的,然后后来的
影片成片是 8 分钟,所以这个素材量基本上 片比已经达到了 100 : 1 的这样的一个状态。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么多海量的素材当中 去进行初剪的过程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但是我前面提到,我在顺片的时候呢 我就已经会有意识的按照他们讲的内容进行整理
然后呢我按照这种逻辑我分成了当时分成了 5、 6 个类
也是正是在这样非常艰难的顺片跟初剪的过程 当中,我发现了影片自有内在的某种逻辑
我发现他们共同谈到了一点,就是说经济学院是一个培养经济学家的地方
是每一个经济学家梦开始的地方,比如说像
我们在片子里面会看到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这些都是享誉中外的知名的经济学家
他们都谈到了他们在经院学习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一种 对于家国的那种情怀。
这是我 开始我的经济学生涯的地方 [音乐]
[音乐] 他这种家国情怀
会有比较强烈的国家意识,有担当感,主动地融入社会发展需求体系之内
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改变我们的国家,达到了 经邦济世的这样一种作用。
所以呢我就 在初剪当中把这个部分就单独列了出来,这是一个关于经济学家的一种状态。
然后呢 后面又会看到另外一条逻辑线索,这是根据吴敬琏老师提到的
他觉得经济学院它更应该是一个培养经济学人的地方 然后我们又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提到了
关于培养经济学人的某种理念、 某种看法以及 什么样的人是经济学人的某种定义。
所以呢,在不知不觉当中 我也找到了一个关于培养经济学人的这样的一个主题
这是培养每一个学生
像经济学人那样去工作 去生活,去观察的地方
对一门学科有
非常纯粹的热爱,对于学术和知识都有着强烈的向往。
做学问首先要问学 大家讨论,思想碰撞。
多看 多听多思考,关键在思考,做人做事做学问,第一是做人。
经济学跟利益 关系太大,其实学问大小还是其次。
所以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一个 艰难的初剪当中,这个影片的逻辑,这个影片的
一个段落就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来,段落形成之后 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每一个人啊,在在他们在影片
他们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其实都寄托了非常浓厚的对于经济学院
是他们精神家园的归属这样的一种认同感 在影片的最后的部分,就把这种精神家园的概念进行了升华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说,在整个的初剪过程当中,它的整个逻辑,影片的结构 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构建出来的。
从一百多个小时的素材,这种海量的素材 到形成初剪的版本啊,10
分钟的版本,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艰难,但其实又是充满了 各种意外跟收获的这样的一种状态
所以其实很多时候,剪辑师也是乐在其中的 而我们前面看到《怡文》的这个片子,等到我初剪完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一个
5 分钟的一个状态,但是最后成片是 3 分多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初剪版本还是略微长于我们这个成片的一种状态
所以呢我们在初剪完之后,我们还要进行一些细化,那么我们在进行细化之前
我还是非常建议大家可以继续的在我们观看初剪版本的时候
继续做笔记,就是把你观看初剪的时候那种心情
那种状态,或者哪些意见或者感受,比如说你觉得哪一段逻辑
可能还是有点生硬,觉得在整个影片的构建过程当中
它这部分的戏剧冲突可能还不够强烈,记录下来。
所以初剪版本完成之后 我们要带着我们这个初剪的笔记,去在精剪的过程当中进一步地细化
所以我们下面来看一下我们如何进行精剪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