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而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学术论文,
包括法学论文啊, 绝不是仅仅自己感兴趣就够了,
这里边呢, 有很大的学问在。
可以说我们前面所讲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
一定要把自己喜欢和 最终的选择区分开。
这里呢叶圣陶先生有一段话, 我觉得讲的很好。
叶圣陶先生说 某个题目值得写是一回事,那个题目我能不能写又是一回事。
的确如此啊, 我们甚至加上这样一个
补充,就是一个题目你想不想写、 喜欢不喜欢写、 值不值得写、
愿不愿意写 是一回事,总之,所有主观上的判断是一回事,
这个题目能不能写、 可不可写是个客观的问题。
它是另一回事。
所以呢在学术研究当中,在同学们的选题当中,
特别需要注意一个区分,就是我想和我能的问题。
要注意我想写什么题目和我能写什么题目 本质上是不同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想写的题目常常
你没有能力去写。
本来呢关于中国好声音
它的商业操作模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么它背后 可能值得研究的法律问题
一定是很多的,而且呢把这些 已经有人实践过的法律模式加以总结,
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予以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是可以有很好的学术成果的。
想去研究这样一个题目, 是非常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最终能不能把这个题目研究透呢? 能不能就这个题目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呢?
可能未必如此。
比如说作为我们一个
普通的在校学生,你可能很难有机会去了解到
这些大的媒体或者背后的一系列的
商业公司,他们在运作相应的
艺术节目的时候,他所 处理的那些问题,也就是说你只是是一个观众,
你能看到的是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 你能了解到的是关于它的只言片语的报道,
但是你可能很难知道它背后的来龙去脉, 它的真实运作。
而在这种情况下, 你如果要去做一个研究,你会觉得很吃力,
当然我们可以对它进行一个法教育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就现有的
所学的理论,比如说根据合同法,或者根据版权法, 等等去做相应的学术分析。
但是,你总归会在心里 觉得没底,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你是在纸上谈兵。
你并不知道关节点在什么地方,
而很可能由于你不了解它真实运作的过程,由于你不了解它背后的复杂因素,
你这样一个研究尽管可以写成论文,但是最后没有任何实践意义。
让一个真正懂行的专家来看的话,会觉得这样一个研究是很可笑的。
你会担心这一点,相反,如果你有机会去参与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你再去写这样一个论文就会很不一样。
实际上同学们也会去做实习,
会去参与一些具体的法律实务, 你一定会感受到你上课所学的,你书本中看来的
跟法律实践有很大的差异。
而这个时候, 同学们你一定要意识到当你进行
学术研究的时候,当你要选择一个题目的时候,同样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所以同学们很可能你在学习当中会觉得很多问题有意思,你很想写,
可是最后你一定要掂量掂量, 这个问题以你现有的知识储备,以你现有的研究能力,
以你现有的时间条件,你能不能做。
再比如啊,前一段时间我的学生就在跟我探讨毕业论文,
他想写的是那些自媒体或者这种互联网上的新媒体,
在传播一些热点案件的时候 在纠纷解决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诶,这很有意思,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性的想法,
但我当时跟他探讨的就是到底你多了解 这个互联网或者新媒体对这些热点案件的传播过程?
你到底多了解它在纠纷解决上发挥的作用? 我们能看的的是,比如说一个热点案件因为媒体的报道
一下子就得到法律上的解决了,或者说他可能要到的赔偿金更高,或者多年积累的问题
很这个疑难的案件很快地会解决了。
比如说我们看到近些年的那些重要案件,什么彭宇案,
药家鑫案等等,都有这样的类似现象。
甚至呢有一些案件因为媒体报道以后,当事人之间自行就和解了。
这都是一个媒体在纠纷解决当中,特别是这种新媒体在纠纷解决当中所发挥的作用。
确实很有意思,可是呢, 就这个问题而言,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下去,你会发现
这仍然是冰山的一角,你看到的只是最表面的那些现象,
你并不了解这些媒体到底在如何传播案件,比如说他们在如何选择这些热点,
是不是什么案子只要人去传播,它有人去吵,都能变成热点案件?
未必,那么它背后可能会有相应的机制。
当然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去研究到底哪些案件类型有助于
这种媒体上的传播,也就是哪些案件类型
或者哪些案件自身的特点适合于 通过媒体实现纠纷的解决。
可是呢,沿着这样的思路看我们仍然会看到 这些也只是你看到的最终结果。
而这些媒体,这些新媒体、 自媒体它已经筛选的那个过程你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说
哪些案件在传播过程中实际上被它们筛选 下去了?这个是我们看不到的,所以你最终看到的这个结果已经是选择的结果。
它有选择效应可能是有偏的,如果你不了解前期的选择过程,你就难以对它进行充分的探讨。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想写和能写的 关系问题。
当然不是说这个问题就彻底地不能做了,
而是说你要意识到,要对你感兴趣的这个问题真正地提出
有创见性的观点,真正地能够给予充分的论证,真正能够说服其他人接受你的结论,
它可能是相对困难的,也就是说你在处理一个相当多的内容,相当大的部分, 你并不了解、
你并不熟悉的问题,而这个时候你就要多加小心了。
这不意味着你不能写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那么这个时候意味着什么呢?你要想办法把想写的转化成能写的,对不对?
比如说用我前面所讲的例子,这些小肥羊商标企业,它背后到底是怎么争夺的?
这你是不清楚,是不是?你不知道他们在争夺这个商标权中有多少博弈,
那怎么办呢?我们把它限制在我们能讨论的问题上,
比如说我讨论的更多的是 法律制度、
立法制度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不去讨论这些企业在背后的所发挥的作用,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问题限制在你能处理的问题上,总之,
在你研究的这个问题上可能包含了很多可研究的内容。
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你做选择的依据是 能写,而不是想写,也就是这个时候你要充分考虑的是
哪些问题是你能探讨清楚的,哪些问题是你能搞懂的? 你要写的只是你能研究、 能搞懂的那一面。
你不需要面面俱到,你不需要把所有方面都写尽了。
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意识,想写就变成了能写。
你就能够把你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变成你最终可以处理,可以驾驭的
论文主题。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