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就是
孔子思想中的「自我」這一個問題 在整個東亞思想界
孔子對「自我」是從一種 正面的、
積極的、 肯定的角度來觀察
孔子肯定人的「自我」是他的意志方向的決定者
孔子啓示我們「自我」 他是一個自由的主體,那麽一切的
外在世界的規範莫不是源自于我們人的「自我」的主體的 意志。
在《論語 · 顔淵》的第一章,孔子講「剋己復禮 爲仁。
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我們要做一個
堂堂正正的有仁德的人,難道是由別人所決定的嗎?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 他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我
的自我是意志方向的決定者
進一步來講,孔子告訴我們 自我的轉化是世界
轉化的起點,也是世界轉化的基礎 那麽這一個命題就
凝縮在《論語》裡面的「君子」這一個重要概念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古典裡面
「君子」這個名詞出現 甚早。
那麽遠在《詩經》的時代 就有「君子」的,屢次出現「君子」這個名詞,不過
在《詩經》的時代所謂的「君子」 基本上是在一個社會的脈絡裡面來講,如
國君之子,如丈夫,如情人,我們知道
周公東征,那麽把渭河平原的青年啊
都召集去當兵 那麽使他們的女朋友啊在家鄉
吟唱著「不見君子,我心憂憂」 那麽等到她們的男朋友,她們的丈夫從
戰場回來,那麽是「擕子之手,與子偕行」
那麽《詩經》這裡的「君子」呢他是指
社會的地位,社會的職分
那麽孔子在「君子」的這條綫索上面 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君子」啊賦予一個
這個新的意義,他進行一個 「君子」的思想内涵的轉化
而且是内在的轉化,在 《論語》的全書,那麽「君子」這個名詞
出現 105 次,那麽基本上 都是指一種成德的人格
那麽有一次子路曾經問孔子說,什麽才是君子呢?
孔子說「修己以敬」,把你自己啊
這個修好,那麽這個 子路說,衹有這樣嗎?「如斯而已乎?」
孔子回答「修己以安人」,你把自己 修好了,你就可以安定其他的人
子路再說,衹有這樣嗎? 孔子再回答「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 堯舜其猶病諸?」堯舜這樣偉大的人都不一定能夠完全做到呢
是的,這一場對話出現在《論語 · 憲問》,非常具體地告訴我們
君子他是成德之人的一種人格 典範與境界。
>> 第二章 哀公問 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 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在孔子的思想裡面
自我的轉化是世界轉化的起點,也是世界 轉化的基礎。
那麽它的途徑甚多 但是從《論語》全書看來,最重要的是「學」
我們知道《論語》這一部經典,我們一打開第一個字
就叫做「學而時習之」,可是我們要注意孔子講的
「學」并不是我們今天的追求
解析外在世界的「學」,而是一種往内自省的一種 成德之學。
我們衹要看看在《雍也》的第六章,魯哀公曾經問孔子
說啊,在你的那麽多學生裡面,哪一位最好學呢?孔子說啊,有一個學生 他的名字顔回,很好學。
那接著,你注意一下,它接著下面
孔子說爲什麽顔回是好學呢,因爲他不遷怒,不貳過
是的,這個都是贊賞顔回
的這個在内在德行上的修持
在孔子看來,這才是學,孔子感嘆說現在
已經很少人這樣來看這個學了,他說「今也則亡 未聞好學者也。
」我們再看《公冶長》 第六章,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不如丘之好學也。
」是的,學這個字也是在忠信
這樣的成德之學的脈絡裡面來被討論,被理解的。
儒家仁學 的這一個發展史上,我們可以說孔子做出了
巨大的貢獻。
在東亞儒學史上的兩千年來 仁學就好像一部英雄史詩
它與時俱進,因地而制宜
孔子的貢獻就是,首先孔子把仁的内涵
擴充爲人内在的精神的自覺及其所形之于外的行爲
第二點呢,孔子從道德的立場將 君子這個名詞賦予新的意義
使君子成爲德行高潔之士 於是從春秋早期那種指社會
職分的君子的涵義由外爍轉爲内省
而且第三點,孔子呢透由對君子 的這一個論述而
肯定人具有 無限向上的内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