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们讨论了社会网络存在的普遍性,展现了社会网络的多样性,
学习了用图来刻画网络, 展现网络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三元闭包,
强三元闭包前提下的网络动态。我们还学习了用图
来刻画网络式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节点、边、捷径、
连通分量等。不仅如此,我们也了解了刻画网络要素,比如节点的属性、
边的属性的一些参数,包括具体系数、邻域承接度、嵌入性、结构动态。
我们还用社会现象、大数据对 网络的一些原理进行了论证。这一周
我们将从不同节点属性特征的同质性入手
来讨论一些有趣的,同时也是重要的议题。我们会讨论在同质性条件下
网络结构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同质性在时间维度上
对网络结构的变化。这一节我们会先从概念的讨论,现象的讨论入手,
先了解一下社会中的同质性现象。比如说
同质性现象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表现,从现象 入手,我们要探讨同质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般性、
普遍性。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再来看一看上一周我们已经看过的一幅图。
我们先看最上面,今天的社会网络研究
并不是空穴来风,早在20世纪的50到60年代,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
在各自的领域都在探讨着社会网络的某些特征。
我们讲过Rapoport对三元闭包原理的探讨, 也提到了Milgram的小世界实验等等。
这一节我们要关注的是两位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
他们是Paul Lazarsfeld和Robert Merton。
他们的贡献在于洞察到了人际之间的同质性现象,并试图探讨
同质性形成的机制。在讨论两位社会学家的贡献之前,
让我们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来看看在他们之前人们的一些观察。事实上
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同质性现象并不是两位社会学家最先观察到的。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已经观察到了人际之间的同质性现象。他说:
“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会带来友谊。" 当然我们不可以用今天人们的思维
来猜度柏拉图的想法,或许今天人们对友谊的理解
不完全是柏拉图式的,不过其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
应该无疑。在柏拉图之后,继承了他的思想衣钵的亚里士多德
也讨论过类似的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
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打交道。比较一下 柏拉图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在先,
由于人们之间相似,就带来了友谊。但亚里士多德说的是人对人的选择在先,
如果一个人想与另外一个人交往,就会选择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去交往。
尽管他俩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不管是相似在先,
还是选择在先,显然都观察到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似这样一种社会现象。
不管是什么相似,面貌相似也好,脾气相似也好,
爱好一致也好,能力相若也罢,总之,
两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更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社会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观察到了一些普遍的现象,
或许更有了深刻的科学道理。比如说夫妻相,
日常生活中的夫妻相所指显然是含混不清的,
夫妻俩到底是面貌相似,行为相似,还是性格相似
的确有些说不清楚。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俩在
恋爱结婚之前就相似,还是在结婚以后慢慢变得相似,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这个现象与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的现象正好是我们这一周要讨论的核心议题,
也就是同质性的机制。是社会影响 还是社会选择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的同质性呢?
还是让我们从两位社会学家 Lazarsfeld和Merton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的文章开始吧。
1954年,Berger等人主编了一本著作,
书名叫做《现代社会的自由与控制》, Freedom and
Control in Modern Society。这是一部论文集,
在这个集子里一共收录了15篇文章, 15篇文章的作者呢都是
Robert MacIver他的学生,而且主要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学生。
Robert MacIver出生在苏格兰,
曾经在英国求学,并拿到过博士学位。后来呢, 他在美国也求过学,学术背景兼具了英美两国的
影响,情况比较复杂。1927年,他加入哥伦比亚大学,在几十年的
教学生涯里,培养了大量的学生。Berger等人主编的这部著作
主要围绕着MacIver研究的两个主题在展开, 一共有15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呢
都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与MacIver有过交集的人。论文集的第一个主题:社会控制、
群体与个人。MacIver曾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社会学的两个开创性人物,
涂尔干和滕尼斯。重点关注的是社会纽带,通俗地讲, 社会纽带涉及的是维系一个社会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早在1917年,MacIver就发表过与社区有关
的作品。论文集的第二个主题也是MacIver曾经关注过的
主题:国家与社会。不过这15篇文章 并不都是围绕着MacIver的观点或者理论在讨论,
而是各自围绕着自己有兴趣的议题在做讨论。其中Lazarsfeld和Merton的文章
作为社会过程的友谊,一个实质性的、方法性的分析,Friendship as a social process。
而substantive and
methodological analysis,就在第一部分的第二篇。20世纪的50年代,
Lazarsfeld和Merton两人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都是美国社会学界响- 当当的人物,
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文章中,他们基于奇妙的理论, 首先用
Homophily 描述了交友过程, 并且引用了术语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同色鸟同林来说明 Homophily。而后他们就提出了同质性形成的两种机制,
第一种他把它叫做身份 同质性,用于说明具有相同社会阶层、
财富和地位的人,而这是在于随机的 情况相比较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彼此之间相互
联系,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机制呢他们把它叫做
价值同质性,用于说明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思考,
或者喜欢相同东西的人彼此之间倾向于建立 联系,而不管他们的阶层和地位如何。
请注意区分这两种机制, 第一种,社会身份是一种社会的界定,
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身份本身是社会性界定的,而与之不同的
是偏好、喜好这是主观倾向 个人的偏好。因此Lazarsfeld和Merton讨论的两种机制
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是社会性的机制,一种是
个体性的机制。实际上关于同质性的研究早就存在, 比如说对小型社交团体的研究发现
学校的儿童、大学生以及小型都会社区的 同质性现象。随着种族制度的解体,
同质性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兴趣。不过在一般的意义上,讨论同质性形成的机制,
Lazarsfeld和Merton的这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端,也是 后边我们将要讨论的两种机制之一,
也就是社会选择机制。在进入下一个讨论之前,
我希望强调的是这里讨论的同质性与社会科学文献中经常用到的同构性是有区别的。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
在Lazarsfeld和Merton两人1954年的那篇文章之后,虽
这样也出现过一些讨论同质性的研究,不过在理论上的突破并不多。直到2001年,
McPherson等人在美国社会学年刊,Annual Review Sociology上发表了同色鸟,birds
of a feather 为题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们讨论了同质性的
复杂机制。除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选择性机制以外,他们还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机制。
第一种类型,他们认为同质性是一个生态过程,突显了场所的影响。
由于人们在同一个场所工作、生活,比如机构,比如社区,参加共同的活动,
渐渐的或许就有了相似的属性,比如爱好啊、兴趣啊。第二种,他们认为
同质性也来自于一个人在多个场所所受到的 不同影响。如果以一个人为例,
他可能在这个场所与一批人具有同质性,在另外一个场所呢,与另外一批人也有同质性。
多重复杂的联结纽带,对同质性的形态或模式,同样产生了影响。
第三种类型呢,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变化网络也会变化,网络是动态的。
因此,同质性也是一个随着网络状态而发生变化 的过程状态。McPherson等人的贡献在于,
把同质性议题,带到了场景与动态之中, 这与仅仅讨论选择相比,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他们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同质性的另外一个重要机制,就是社会影响
机制。在McPherson等人发表了同色鸟的同一年,
James Moody在美国社会学杂志 AJH
上发表了一篇 时政性的研究文章。讨论中学生在交友中呈现的
同质性现象。他提出,年级与种族, 在同质性中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值得关注的
是种族,正好是Lazarsfeld 和 Merton提出的身份的影响,
也就是社会选择的影响。而年级呢,正好是McPherson等人提出的生态的影响,
也就是社会的影响。从上面的文献和例子,
我们已经开始讨论了同质性和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了,尤其是 McPherson的文章。
这些讨论甚至意味着,两者之间在时间上, 是动态的。那么,如果
我们把同质性现象放到社会交往中, 又如何能理解人的社会特征,对社会关系
网络同质性的影响呢?如果讨论社会选择,
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或者主要特征因素,或许有两类。
一类呢,就是生来就有的,比如说性别呀、年龄啊、种族啊、母语啊、身高啊等等,
属于人的自然属性的特征一类。一类呢,是后天习得的,比如说受教育
程度啊、专长啊、兴趣啊、偏好啊、甚至性格等等,属于个体在成长
与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建构型的一种特征。
同质性对社会网络的影响,除了个体性因素的影响,
还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两者都是促成社会选择,
或者社会影响的因素,进而也会影响到社会网络的动态。
不过,影响的机制,现在并没有完全弄清楚。
比如,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等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其实很复杂。
到底是选择在先,还是影响在先?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我们逐步归纳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研究问题。
是因为“毛色相似”才“同林”呢?
还是因为“同林”以后才变得相似呢?这就是这一节我们的主要内容了。
下边,我们将这一节的内容做一个小节。
社会生活中的同质性现象,是一个很古老的议题,从柏拉图时代就已经开始讨论了。
在社会学家齐美尔的基础之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Lazarsfeld
和 Merton提出了同质性现象的两个类型, 和一个形成机制。这个讨论直到二十一世纪之前,都处于休眠状态。
到二十一世纪,人们才重又把半个世纪之前的话题捡起来,进一步的
研究,进一步的讨论。研究指出, 影响同质性现象的,还有外在的一些因素。
在社会交往中呢,同质性与网络结构 和演变之间,甚至有着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
这节的内容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