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接着前面的内容继续讨论社会调查与理论。
什么叫操作化?我们先不讲概念化,先讲操作化
操作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概念属性的取和舍
是社会调查与研究必经的一个环节,也是特别需要创造性的一个环节 比如说“早教,“早教是一个概念
也是对社会现象的归纳,可是在搜集数据的时候到底什么算“早教”,什么不算“早教”呢?
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一个测量,发现同学们对“早教” 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各种各样的理解,当然你有一些共识
第一,“早教”很显然有一个年龄段,到底是三岁还是五岁,可以先不管它
甚至可以更加简单一点说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教育都算早教。
不过呢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比如说幼儿园算不算学校教育,有人说算,有人就说不算
为了解决这些分歧,后边讲问卷设计的时候我们还会专门讲这个议题
我们先只要知道早教是一个概念,抽象概念
当你去用抽象概念提问是提不出来的,搜集数据时,你就会发现真不好办。
我们在做sep PS设计的时候做了一个解决方案
从0岁开始调查,一岁一个阶段,我们问家长,0岁的时候 你有没有听过胎教音乐?有没有听过胎教故事?
这算不算早教?这当然算早教呀!我们可以一直问到孩子上学之前。
6岁开始上小学,接着问小学期间、初中期间、高中期间 小学之前每一岁我们都问他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不要问有没有接受过知识性的教育,有没有接受过早教,这样的问题是问不出来的 这样看待早教的操作化很麻烦,不那么简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操作化就是把抽象概念变量化
通过变量再变成访题,这就是操作化的核心。
什么叫变量化呢?不意味着直接问是不是接受了早教
要问的是受访者能够回答的问题,你要问是不是接受了早教,受访者是没有办法回答的。
可怎么知道哪些问题能回答,哪些问题不能回答呢? 在这个阶段不是聪明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需要创造性
也不是单纯的智慧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大家多读书
需要的是理论积累,需要的是创新,需要的是对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和了解。
我曾经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做过一个练习 把农产品价格变动、受教育程度、健康操作化
发现把健康操作化要比受教育程度操作化难多啦 简单一些的还是农产品价格变动。
问题是再难也得做,不然我们怎么搜集数据呀
在研究实践中,操作化是一个经验积累过程 这需要大家努力地来积累经验
积累经验的基础是要知道所有的操作化都是将概念的属性放在理论之中的
比如说,农产品价格变动是有理论的 就是农产品价格变动之间的联动机制。
同样,受教育程度,你也要清楚,是在什么理论框架下询问受教育程度
是在教育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背景下还是在全民受教育程度比较的背景下
两者的操作化是不同的,对健康的操作化也一样,背后一定有理论。
因此没有理论情境的操作化就像是没有理论指导的调查一样,那就是垃圾。
接下来讲操作化的反面-概念化。
如果研究活动是从社会现象开始的,比如说春运 我们直接看到了现象,如何将现象
转换为研究的素材,并从中提出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呢?
前面我们尝试了在交通工具选择与社会结构之间建立关系模式,还记得吗 Nave,et
al的研究也是先看那些评语,然后呢,从评语中进行归纳提炼 有同学可能会问“怎么提炼呀?”,这又回到了积累
面对同一个现象,为什么有人能够提炼出非常有价值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呢,另一些人则不能呢?
这就是理论积累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积累就没有研究
如果手里已经有了一些数据,凭借已有的理论积累从现象中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
那么用于表达关系模式的概念的提炼过程就是概念化 做大数据研究更是如此。
概念化是什么?就是将社会现象抽象为概念的过程 是操作化的反向过程,比如说春运
把所有能够帮助人们长途旅行的工具概念化为交通工具 并且呢,依据交通成本赋予了交通工具不同的属性。
再比如说,Nave,et al的研究 就是将老师们的评语抽象为了四类性格特征
理解了操作化,再来看概念化的时候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我们就不过多地花时间在上面了。那么概念化和操作化是什么关系呢? 概念化与操作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沿着Nave,et al的研究继续做下去,比如说在中国做重复研究
我们就需要将四类特征变量操作化 不操作化在中国就没有办法做调查,没有办法做研究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观察到操作化与概念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不过有几点需要注意,我特别提醒一下,第一,每一次抽象
概念细节的信息就会有一些损失,金额也就损失了社会现象的丰富性
第二呢,经过抽象化的概念,在操作化的时候又会忽略一些维度
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同时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当然我们可以问这些损失真的那么重要吗?比如说农产品价格变动
农调队的农产品价格调查和我们做的农产品价格调查两者研究目的不一样
我们做研究或许不需要农调队做CPI价格指数那样精细的信息
用这个例子我要强调的是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用就好。
对社会调查而言,每一份信息都是用资源换来的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搜集信息要越经济越好
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一定要反复考问自己,损失的信息真的那么重要吗?
一定要这么“丰富”的信息吗?当你试图再有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贪心
下边我们做一个小结 从这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调查是实证研究的一个环节
搜集数据主要是用来检验理论,同时呢,也可能对既有的理论 构成挑战,社会调查没有理论也不行
也是有理论指导的,因此认为调查就是体力活,就是搜集数据,那是一种误解 更是一种偏见和无知,不仅如此
社会调查仅有理论还不够,还需要创造,社会调查 涉及到如何取舍信息,类似的决策不是武断的随意的决策
而是有理论基础的智慧的决策。当然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的理论也有区别
社会调查的理论是操作化的理论,是可以测量的理论 如果是从社会现象开始的研究,就需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提炼
概念化,在社会调查与研究中,操作化与概念化是两个重要的过程
都涉及到对现象与理论之间关系的处理 涉及到对信息损失与保留的取舍,到底保留什么样的信息
是调查与理论之间相互妥协的一个结果,同样呢,也是研究活动非常重要的选择。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