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就找到了关系模式了,
但是如果知道了研究目的呢,无论我们是从理论推演出来的还是从实践中观察到的,
面对诸多的研究问题就可以通过可行,妥当, 重要等选题原则的筛选获得研究问题。
可是怎么把研究问题变成可研究的题目呢? 这就进入到技术性的操作了,
把研究问题操作化为研究课题之前,我们先需要再次明确你到底想干嘛?
假设这个时候已经选好的研究题目,可行,妥当,而且重要,
我们需要明确来研究问题做什么?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描述现象,
还是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判断现象的某个状态, 还是去解释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我们只有三个目的没有别的,
选一个或者选三个就看自己的能力了,还是用前面的例子吧。
博士生已经选好题了,北京大学本科生入学机会的地区不平等研究。
如果选了这个题我们怎么着手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从哪个学科入手,
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从哪个学科入手?
假设我们从社会学入手,关注在入学机会不平等中所体现的
机会公平问题。接下来就需要再次明确我们的研究目的,
判断不平等现状,还是探讨不平等的影响因素,还是以北京大学的学生作为一个案例
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不平等的改善路径。
这些目的是不相同的。我们想想看我们到底想干嘛呢?
希望在政策层面做探讨还是在技术层面做探讨,这也是需要决策的。
看起来是选择了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 可真到开始研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还是有很多问题不清楚,
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还需要作相当多的工作。
需要再次澄清我们的研究问题。
假设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判断不平等的状态, 问题中的要素就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每一个要素的指向到底清楚不清楚,如果清楚你觉得可以测量吗? 如果不清楚,还有后面的选择吗?如果可以测量怎么测量呢?
如果不可以测量,还有后备的选择吗?如果有,后备的选择又是什么? 后备的选择可能就是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将概念转化为变量,把冗余问题扔掉。
什么是冗余的问题呢?就是与概念有关,却与研究的目的无关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北京大学本科生入学机会地区不平等的研究,
研究生我们就可以不管了,再比如说,教学质量的差异也可以不管了,
教育制度的安排也不管了,比如说各地设的重点班高考班啊,复读班,
这些问题就不管了,教师能力的高低也不管了,学生的努力程度也不管了。
像这些都属于冗余的问题。
我们集中精力就关注两个变量。还是用例子来说明吧。
继续我们的博士生的选题,第一个要素就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看起来 这个要说很具体了,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呢?
我们已经把研究生排除在外了,但是还有留学生呢,留学生可以不管他,
我们只管中国大陆的。还有科呢,
到底包括哪些科?北京大学至少有四科文科理科工科医科。
文科中呢,有区分人文和社会,我们选哪个? 第二个要素地区,什么叫地区?
是东中西部还是经济水平高中低,
还是省级地区级还是县级这些都不清楚,我们也要做选择。
第三个要素入学机会,入学机会是啥? 没有现成的定义我们怎么办?哦,这里面要有点创造了,对不?第四个要素
不平等,什么叫不平等?不知道呀,还是需要有创造性。
我们一步一步来。先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是指把指称边界
不太清楚的要素具体化为边界清楚的要说,太抽象了,对吧。
待会我们再看例子吧。它也是只把 未曾明确约定的影响要素边界的内容约定清楚,
也太抽象了对吗?先记住我们的约定好了结合例子我们再看具体怎么做?
继续我们刚才的例子,我们已经约定了北京大学的本科生 没有约定的是一年级的还是几年级的,
假设那位博士生没有把握,希望先看一年的, 把一年的事弄清楚了再看能不能推广到多个年级,
我想这是研究 能力提升的一个捷径,选择了一年的还需要分科吗?
北京大学,比如说工科时间不长,医科相对比较独立, 那就只分文理科,别的先搁在一边可以吗?完全没有问题呀。
本科生的问题解决了在四个年级中我们随机选择一个年级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且只选择文理两科的本科生,在这里我们用到了随机性代表性。
原理用上了对吧,还记得实验原理吗?接下来地区要素怎么办呢?
根据已有的研究,已经知道了拼爹是很普遍的现象,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是有影响的,我们需要在家庭层面上做调查吗?
不需要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质性, 尽管有风险,但我们可以假设。
区分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是就可以了,要区分城乡吗? 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蛮大的,
要,我们要区分城乡,区分东中西部,再进一步区分城乡我们就一共就得到了
六类,可以啦。这是初学者对初学者而言, 可以了。再接下来就是入学机会要素,
入学机会到底指什么呢?可能大家各有各的说法, 在我们的研究问题中,其实指的就是
高中毕业生上北京大学的机会对吗?正是。
还有最后一个要素不平等,什么是不平等? 指的是每位高中生上北京大学的机会不平等吗?
理论上应该是,问题是如何知道每位高中毕业生上北京大学的机会, 中国这么大有那么多高中,怎么知道机会是什么?
既然是判断地区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是否还需要在高中层次讨论,不需要,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个地区以及每个地区城乡的高中毕业生数, 在毕业生中有的人会自愿放弃高考,
对于那一部分人我们可以暂时把它当做误差,搁在一边,先把大的问题搞清楚再说。
如果每一个地区的毕业生上北京大学的机会是一样的,那就是平等的,否则就是不平等,所- 以理论上 不平等的参照性就有了。
把要素弄清楚了再接下来就是要在这些理论要素的基础上, 希望得到什么产出。我们研究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这一类研究题目就是一个判断题,判断在地区之间是否存在不平等, 不平等的状态是什么?
这样我们可以期待的产出就是在地区之间有怎样的地区不平等。
在不同的地区内部呐有着怎样的城乡不平等,在全国的层面又有着怎样的不平等。
到这里研究问题就被我们转化成了具体的变量了。
回来一下吧,所谓把研究问题操作化,
就是把研究问题转化为变量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明白的是因变量是什么, 在我的例子中因变量是什么?是不平等。
在此之前还需要把事物概念化,将概念操作化为变量, 概念比如不平等,指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变量化以后呢指的就是高中毕业生考进北京大学的机会不平等,
如果不变量化呢,就没有办法测量,在这个例子的情境下,这就是概念的变量化。
变量化就是让概念的属性清晰,可测量。
为了检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现在我们要反过来看,我们已经操作化的研究问题
是不是可以还原到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在操作话以后,
我们的研究问题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高中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机会,
这是我们的北京大学本科生入学机会的地区不平等吗?
不一定完全等价,但是也差不多,对不对?大家好好看看,与字的两边 表述的是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呀?不过呢,
与字的两边字数太多了,不便于传播,还记得人类接受传播的局限性吗?
为了传播我们就需要把课题的题目弄简单一点, 可以把它简化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入学机会吗?
至少是一种选择吧,这就是一般化的命题了,也提高了命题的抽象层次,
变成了更加重要的问题,对国家都具有政策意义的问题。
题目弄清楚了,与题目相关的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呐, 只是问题的层次更加接近于操作层面的,我们提一下好了,比如说地区,
怎么划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呢?区分东中西,还是区分高中低?怎么区分呢?
如果对精度要求不高的话,做大致的区分也许就可以了, 可以用既有的经济数据比如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就可以了。
但是怎么区分城乡呢? 这个有点复杂,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按照户籍来做区分,因为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是跟着户-
籍走的, 这是中国的现实。明白这一点很管用。干脆我们把相关的问题讲完好了。
入学机会又怎么测量呢?也就是某地区高中毕业生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机会怎么测量? 在测量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区分,
那就是以分配名额做作为分值还是以录取名额作为分值,显然这是两种指向的不平等,
以分配名额计算,指向的是制度性的机会不平等,
以入取名额计算呢,指向的是能力性的机会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
地区之间在总体上,地区之间的平等等于什么?
等于地区之间入学机会相等,那不平等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怎么样去测量不平等。
为了方便大家掌握我把研究问题操作画的步骤作为一个分解。
第一在实现转化之前需要再次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并且澄清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变量,是什么类型的变量。
第三,转化的结果就是把具体现象之间的关系变成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明确地说明
关系模式能够满足研究的目的。下面我们对这一节的内容作一个小结。
第一任何的研究问题最终只有转化为变量之间的关系 才可以进入研究状态,否则不在研究状态。
第二呐,在转化之前,明确研究的目的 对澄清研究问题的操作化非常重要。
第三,转化。就是将不可测的变成可测的,转化
是一个创造和创新的过程,既需要智力同时也需要敏感, 更需要创造性。第四,转化
就是把研究问题变为变量间的关系,为测量铺路。
在这一节的内容结束之前我希望说明 如果同学们希望把自己的课题带到课程学习中来,现在就可以着手了,
你们可以试着用到今天到为止所学到的知识 明确自己的研究题目,把它转化为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节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