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访谈调查,另一种分类模式就是根据访谈的深浅进行区分。
如果说结构式访谈、无结构式访谈限于围绕研究主题, 搜集维度化的、
属性化的数据,那么围绕一个具体问题,用访谈方式进行深入挖掘,
让访员对受访者有深入理解的模式,就是 深度访谈。在结构式和无结构式访谈中,都有
深度访谈。深度访谈的“深度” 指的就是数据与研究问题关联的深浅程度
以及访员对受访者理解的深浅程度。
表现形式上表现为访员与受访者之间,长时间、反复的问答互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获得实质性的信息,也对信息获得实质性的理解。
Johnson把这样的访问归纳为深度的理解,包括对真实生活的人和事的理解,
并要求这样的理解超越普通常识的感受,探索潜藏在表层之下的意义,
捕捉活动、事件、文化的多元观点。
听起来有点含糊对不对?其实我对深度访谈的理解也有些模糊。按照科学的观点,
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无所谓深或者浅,显然, 深度访谈不是在关系模式的意义上,而是在理解的意义上。
我的观点是无论深浅,只要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就无所谓深浅。
深度访谈对定性研究而言,是搜集数据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还是要试图去理解,至少知道是咋回事。
那么在什么情境下需要用到深度访谈来搜集数据呢? 第一个适用的情境是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需要把案例的来龙去脉、相关因素、前因后果、左邻右舍都要有所了解, 这就需要进行深度访谈。
第二个适用的情境是事件史研究,事件史研究需要对事件的缘起、演变、发展
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索, 这也需要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为事件史分析搜集数据。
第三个适用情境是口述史研究,口述史研究 是对已经过去的人、事,
通过对参与者、相关者的访谈,获得人、事的历史的、被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涉及到细节的时候,更像是深度的理解。
深度访谈定义的仅仅是访谈内容的深度,
对受访者理解的深度,在具体的应用中,不仅用于无结构式访谈,
也用于结构式访谈。那么深度访谈有什么特别的方式吗?事实上,没有;
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无论是在个别访谈中,还是在集体访谈中,往复询问、
追根溯源,是深度访谈最基本的方式。通常情况下, 深度访谈是一对一的个别访谈,只有在针对事实性议题、
情境性议题的时候,才会采用集体访谈的模式。
如果说深度访谈与其他的访谈真有什么不同, 那应该就是访员了。
Kvale在1996年的一篇文献中特别 提到了深度访谈对访员的要求,认为在深度访谈中,
访员既是矿工,也是游人。
所谓的矿工,那就是要挖掘,对信息进行挖掘;所谓的游人呢,就是顺着主题进行漫游,
或也讨论邂逅的议题,
哪里吸引人,就往哪里多放一些资源,这样在 不知不觉中让受访者说出自己的故事、担心、焦虑、经验、感受,
既呈现故事,也呈现事实的深度,也给 访员深入理解受访者提供机会;我的观点是
既要让受访者说出自己的故事,就需要访员在理解故事、理解受访者的同时,
不断地围绕主题收敛方向。
深度访谈如果变成了纯粹的漫游搜集到的数据,与游记就没有区别了。
深度访谈 通常混合了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用以达到某个深度。
如果是无结构式的访谈, 需要在准备、组织、控制、结束这四个环节上遵循无结构式访谈的技巧
和程序。如果是结构式访谈呢,就需要遵循 结构式的访谈在准备、组织、控制、结束这四个环节上的
技巧和规程。深度访谈通常没有纯粹的结构式或者无结构式,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把两者的技巧与规程混合使用, 尤其是在追问、细节抓取、意外发现等部分,
更需要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
下边我们做一个小结。深度访谈,是访谈的一种具体方法,可以用于无结构式的访谈,
也可以用于结构式的访谈,通常针对范围比较清晰、 主题比较明确,需要把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弄清楚的研究主题,
案例研究、事件史研究、口述史研究,常用这样的方法搜集数据。
深度访谈的特点,就是在访员与受访者之间,在研究所涉及的情境和事件上,
有共同的、深入的理解,深度既是对事物了解的深度,也是访员对受访者理解的深度。
这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